第3章 书声琅琅入杏园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酒是好酒,菜也是好菜。

三人喝至酣处,一坛酒己是见了底。

老李也是性情中人,吩咐小李又抱了几坛平日卖的米酒出来。

口中道:“公子莫怪,老朽这里平日里卖的都是自己酿的米酒,口味算不得好,公子将就着喝。”

青衫男子闻言,口中道:“老人家如此说就见外了。

今日,就算喝水也能让人开怀!”

吃了一口菜,青衫男子又道:“店家也别叫我公子了,在下名叫顾宁,以后叫我名字即可。”

老李却是不肯,这名叫顾宁的青衫男子也不再纠结,一个称呼而己,由他去了。

平日里,老李爷俩日子颇为艰难,都是随便吃点做菜剩下的边角料。

今日也算是沾了顾宁的光,小李在旁边不发一言,只管埋头猛吃。

酒虽是自家酿的,但老李平日里舍不得多喝。

今日有顾宁在,老李却不再抠抠搜搜,频频举杯,说让顾公子开怀畅饮,酒多的是,不够了再去取。

顾宁见老李盛情拳拳,心中感动,也不再客套,你来我往,欢声笑语不断。

又喝了两坛,老李酒量终于到底,开始有些醉眼朦胧。

而小李则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顾宁拦住了准备倒酒的老李,开口道:“今日己经尽兴,老人家切莫再倒。”

老李挣扎不过,最后只得作罢,口中道:“不怕顾公子笑话,自打老婆子走,老朽还是第一次喝得这么尽兴。”

顾宁奇怪道:“这是为何?”

老李看了一眼睡着的小李,叹道:“一是舍不得,再者,能陪老朽这穷苦人开怀痛饮的又有几个呢?”

顾宁闻言默然。

此时趴在桌子上的小李动了两下,嘴里嘟囔了几句什么。

顾宁见状,开口道:“倒是在下疏忽了,咱们快扶李兄弟去歇息吧。”

说完,站起身来想要去扶小李,却被老李拉住。

老李口齿不清的道:“这憨货皮糙肉厚,不碍事。”

虽然嘴上这样说,却还是颤颤巍巍的站起来,拿了一件外套披在小李身上。

此时青衫男子开口道:“李兄弟生性淳朴敦厚,是个好孩子。”

老李闻言苦笑,宠溺的看了一眼小李,道:“公子说笑了,老朽活了几十岁,没什么牵挂,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憨货,万一哪天老朽走了,都不知道这憨货该怎么办。”

青衫男子听罢,出言安慰道:“吉人自有天相,老人家无需太过担忧。”

老李也不再说此事,道:“承蒙公子不嫌弃,愿意同我爷俩这般粗鄙之人饮酒,说实话,老朽心里感激公子啊。”

顾宁连忙示意老李不要这样客气,太客气反而失了今天的味道。

说完,顾宁突然想起一事,开口道:“在下对酿酒一事颇有兴趣,老人家能不能带我去你酿酒的地方看看?

这米酒是怎样酿出来的?”

老李闻言一愣,心道这位顾公子兴趣倒是奇特,喜欢看这些不入流的东西。

老李爽快就笑着答应下来:“行啊,公子既然想看,那老朽就带公子去瞅瞅。”

老李带着顾宁来到后院的一间小屋前,推开门,一股酒香扑鼻而来。

屋内摆放着各种简陋的酿酒器具,角落里堆满了酒坛子。

老李指着那些器具一一给顾宁讲解起来:“公子,这酿酒最重要的就是选米,得用咱自家地里产的上好糯米才行……”顾宁听得是津津有味,还时不时的问一些问题,老李也一一解答。

待二人出了酿酒坊,顾宁笑着开口道:“老人家就不怕在下偷学去了这酿酒之法么?”

老李闻言哈哈一笑,道:“老朽虽然老眼昏花,但还不至识人不明。

再说了,公子若要想学,老朽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顿了顿,老李又道:“这酿酒之法早己广为流传,公子随便出去打听就能知晓,又何须费此周折呢?”

顾宁闻言点了点头,开口道:“今日喝了老先生珍藏的好酒,在下很过意不去,但也很开心。

等在下得闲,定要请老先生和李兄弟也喝喝在下的酒。”

老李闻言回道:“那老朽就沾沾公子的光。”

眼见天色己晚,顾宁说完便站起身来向老李道别,老李连忙起身,将顾宁送到门外。

随后老李进门,一巴掌拍在小李身上,大声道:“憨货,起来,去屋里睡。

煤油灯不要钱么?”

…………却说顾宁,一路歪歪斜斜的回到了自己的住处,稍微洗漱一番,却是清醒了不少。

回想今天的情景,心中微微触动,今天竟然是他半年以来,最为开怀的一天。

当一个人把所有最珍贵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你的时候,那种感动,是任何东西都比不了的。

想到这些,顾宁决定做点什么。

主意打定,拿出纸笔,提笔蘸墨,写了起来。

第二天,顾宁起了个大早,洗漱完毕后,又在院子里活动了一下筋骨。

看看天色差不多了,手里拿了几本书,出了院子,往自己教书的地方行去。

顾宁住在缙云山脚下一个名为普安村的小村子里。

普安村依山傍水,民风淳朴。

村子不大,从村头到村尾也不过二三里地而己。

半年前,顾宁来到这个自晋朝开始便和前世完全不同的世界。

当时生计无依,恰逢村中赵家私塾家要找一位教书先生,便去试了试。

当时顾宁提笔写下一首苏轼的《定风波》一词,被赵家老爷惊为天人,惊叹曰:书法首逼二王,此词足可光耀千秋。

将原本每月二两的脩金改为五两,其余实物膳食贴补翻倍,请顾先生屈就。

顾宁欣然应允,开启了自己的教书先生之旅。

顾宁一路往赵家私塾行去,途中遇到村民都向他行礼问好,顾宁也都一一回礼,谦逊有礼。

众人皆赞叹:“顾先生学问高深,品性高洁,真名士也。”

赵老爷早年曾在京城做官,后来致仕回乡。

因感念家族子弟入学艰难,就出了些钱财建了一座私塾,还给这私塾取了个颇为风雅的名字:“杏园”。

私塾共收有学生二十二名,大部分为赵家子弟,若外姓人想来读书,赵老爷也不拒绝,交些钱财给私塾先生即可。

私塾半月沐休一次,昨日正好遇到沐休,顾宁才有时间去老李那里喝酒。

行至杏园,晨光初照,园内花草灼灼,芬芳满径。

顾宁步入园中,早到的学生正在嬉戏打闹。

见得顾宁到来,顿时躬身行礼道:“先生好。”

顾宁微微点头,开口道:“快进去吧。”

步入讲堂,将手中书籍轻轻置于讲台上,顾宁目光扫过堂下一众学生,皆是正襟危坐,聚精会神。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道:“先把头两日我布置的作业交上来,我要检查。”

堂下一众学生闻言,顿时面色各异:有人信心满满,更多的则是面露惨色。

顾宁却是不管这些,做的好的温言鼓励几句,做得不好或根本不做的,则手拿戒尺,毫不手软。

待检查完众人学业,顾宁开始授课,上午有两节课,主要讲经史子集。

今日讲的还是论语,顾宁先带着众人诵读两遍,随后逐字逐句讲解其中含义。

顾宁生于现代,讲课并不古板,旁征博引,又通俗易懂,一众学生倒也听得津津有味。

待到两节课讲完后,顾宁宣布散学,众学生顿作鸟散。

离得近的就自己回家吃饭,离得远的则自己带饭来,中午在杏园后厨内自己亲手热饭。

此时赵家仆人早己为顾宁准备好吃食,顾宁行至偏厅用饭。

期间,顾宁拿出一张纸条对赵家仆人道:“烦请王兄弟帮我将这纸上的器物置办回来,我有大用。”

那仆人名为王西,为赵家家生子,乃赵家管事之子,跟在私塾这边做事。

双手接过顾宁递过来的纸条,王西看了一眼,疑惑道:“看先生所需物品,先生是要酿酒么?”

顾宁面露惊讶,道:“王兄弟还懂得酿酒之道?

不错,我打算试试,看能不能成。”

王西知道顾宁喜爱喝酒,开口道:“是头几日的酒不合先生口味么?

老爷吩咐了,要照顾好先生的饮食起居,若是先生不喜欢,小人明日再去换一家。”

顾宁闻言摆了摆手,道:“王兄弟误会了,你只管去买来便是。”

说完又从怀里拿出些银子递给王西,道:“也不知道这些钱够不够,若是不够,你再回来找我。”

王西接了钱,便领命转身出去置办顾宁所需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