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发现,单纯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虽然能够带来一定的收益,但产品附加值仍然有限,且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他们决定打造自己的品牌。
兄弟俩精心设计了品牌标识和包装,突出产品的绿色、天然、健康理念。
同时,他们加强了产品质量管控,建立了严格的原材料采购标准和生产加工流程,确保每一件产品都能达到高品质。
品牌一经推出,便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产品价格也得到了提升,利润空间进一步扩大。
为了拓展销售渠道,他们除了继续深耕线下市场,与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外,还大力发展电商业务。
于振策亲自带领团队运营电商平台,学习网络营销技巧,通过首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将他们的农产品推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消费者。
首播间里,于振策热情地向观众介绍着家乡的土地、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过程,让消费者们更加了解产品背后的故事,从而增强了对品牌的信任和认可。
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
兄弟俩决定引入外部投资,以支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精心准备商业计划书,参加各种农业投资洽谈会,向潜在投资者展示企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成功吸引了一家知名投资公司的注资。
有了资金的支持,他们新建了现代化的厂房和仓储设施,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仪器,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于忠田和于振策始终关注着农业科技创新。
他们与多家农业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
例如,研究如何通过基因改良技术培育出更优质、更抗病虫害的红薯品种;探索新型肥料和农药的研发与应用,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绿色农业发展。
他们还建立了自己的农业科技试验田,将科研成果在这里进行试验和推广应用。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兄弟俩深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于是他们积极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和良好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一批农业技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加入。
同时,他们也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定期组织员工培训和技能竞赛,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于忠田和于振策又有了新的想法。
他们希望能够以自己的企业为龙头,带动整个小山村的产业融合发展。
于是,他们开始规划建设农业生态旅游项目。
利用村里的自然风光和农业资源,开发了农家乐、农事体验园、农产品采摘园等旅游项目,让游客们能够亲身感受乡村生活的乐趣,品尝到新鲜的农产品。
旅游项目的建设不仅为村里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还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村民们纷纷参与到旅游项目中来,有的开办农家乐,有的提供住宿服务,有的在农事体验园和采摘园工作。
村庄的人气越来越旺,村民们的收入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
旅游项目的开发面临着土地规划、环保审批、资金投入等诸多问题。
兄弟俩西处奔走,协调各方关系,争取政策支持。
他们聘请专业的旅游规划团队,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时,他们也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有一年,遭遇了罕见的旱灾,农田受灾严重,农产品产量大幅下降。
但他们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组织村民开展抗旱自救,利用灌溉设施和节水技术,尽量减少损失。
同时,他们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了红薯加工产品的生产力度,通过增加附加值来弥补产量的不足。
在市场波动方面,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他们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品牌营销,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拓展新的市场领域,如开发高端农产品礼盒,满足礼品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应对危机。
多年来,于忠田和于振策在这片土地上不断耕耘、创新、奋斗,他们的企业从一个小小的红薯加工厂发展成为涵盖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生态旅游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农业企业集团。
他们不仅实现了自己的致富梦想,还带领着整个小山村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成为了当地的传奇人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