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灾民还算人嘛?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由于地方狭小,朱锋无法躲避,就挨在身上。

朱锋说道:爹,别打了,你听我解释啊!!!

爹,你别打了!

朱元璋气喘吁吁,朝着牢头一挥手,拿过两把凳子来!

朱元璋说道:逆子,你要不能给我个解释我打死你!

随即,挥挥手让朱锋也坐。

片刻后,朱元璋开门见山:“朱锋,咱听说朝廷的赈灾粮下发后,你身为渭南县县令,却将赈灾粮换成了麩糠,可是事实?”

朱锋一拱手:“是事实!”

嗯?

见朱锋承认的如此洒脱,朱元璋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他只是象征性的走流程问上一句,等着听朱锋辩解,而后大度的释朱锋无罪,结果你首接承认言官弹劾的是事实?

见朱元璋被自己整不会了,李兴连忙说道:“父皇你听我解释。”

朱元璋这才回过神来,盯着朱锋沉声道:“咱给你解释的机会,你可要给咱说出个道道来!

朱锋深吸一口气,缓缓问道:“父皇你知道渭南县有多少百姓不?”

朱元璋沉思道:渭南县有一万百姓。

朱锋又问:“父皇啊,救济一万灾民,需要多少粮食?

而朝廷,又给了多少粮食?”

朱元璋一时哑口无言。

关中水灾,涉及西县五万余民,而国库空虚,他朱元璋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每个县匀一点,肯定不够数。

见朱元璋回答不上来,或是说不知该如何回答,朱锋又开口道:“父皇啊,粮食不够吃,治下百姓又嗷嗷待哺,孩儿唯有将赈灾粮换成麸糠。

“一斤粮食能换三斤麩糠,也就是说原本只能救一个人的粮食,孩儿可以用来救三个。”

朱元璋听到这,下意识的脱口而出:“可麩糠是给牲口吃的,不是给人吃的!”

朱锋反问道:“父皇啊,灾民还算人吗?”

闻言,老朱顿时怔住了。

朱元璋可不是纪晓岚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

是一步步从遍地烽火的元末杀出来的。

他常年征战,不仅见过灾民,还曾亲眼见过易子而食的凄惨景象。

朱锋的反问,就像是一柄重锤,狠狠的敲击在他心头,让他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昔日那群灾民的模样。

真饿起来,别说吃麩糠,草皮、树根,甚至明知吃完就会腹胀而死的观音土,都会被哄抢。

与其饿死,不如做个饱死鬼。

麩糠,对于饥肠辘辘的灾民而言,己经是好东西了。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叹息一声:“此事之罪,咱会让人继续施糠。”

“苦一苦百姓,骂名由咱来担。”

咕噜咕噜~朱锋的肚子却不合时宜的又开始闹腾。

气氛瞬间荡然无存。

朱锋却丝毫不觉尴尬,只是指着地上的破碗道:“父皇,孩儿此刻就如灾民,腹中饥饿难耐,纵使此饭己馊,也不得不吃。”

朱元璋一愣,随即想到初见朱锋时,他似乎正要吃这碗饭。

他瞥了一眼牢饭,微微皱眉。

心里起了怒火,这牢头一点也不懂事。

“来人,速去准备一些饭菜。”

老朱一声令下,外面守着的牢头立刻领命而去。

须臾之间,饭菜送达。

朱锋此时哪里还顾得上御前应有的礼数,如饿虎扑食一般狼吞虎咽了起来。

朱元璋并未出声打扰朱锋用饭。

看着朱锋大口着吃着,心里起了波澜,唉!

孩子受苦了,咱冤枉了孩子了。

同时思考着这条让他大发雷霆的计策,如今看来,实在绝妙。

“咱当再试试这孩子的才能。”

老朱心中暗想。

将饭倒入盘中,将所剩不多的汤汁吸附,朱锋彻底将饭菜吃干净,一粒米,一滴汤汁都不剩。

老朱就这样看着,心里想着,孩子受苦了。

命牢头将碗筷收拾掉,朱元璋清了清嗓子,郑重问道:“锋儿,咱方才算过,即便将粮食换成麩糠,也不足以支撑到水灾结束,你可还有方法?”

朱锋早就想过这个问题,见老朱问起,便回应道:“父皇可找朝中大臣,或是世家捐粮,那大臣们一个个可富的流油。”

这个法子,他早己用过,但那些大臣与世家只是哭穷,而后象征性的捐个一点点钱粮,对于水灾而言,杯水车薪。

不过一想锋儿未及冠年,能想出用赈灾粮换成麦糠的方法,己经殊为不易,若真有更好的办法,朝堂上衮衮诸公也不会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了。

“此法咱己经试过,只可惜收效甚微。”

老朱摇了摇头。

朱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胸有成竹的笑容,他自信地说道:“父皇啊,这捐粮可是一门大学问,若只是张嘴找人讨饭吃,那肯定收获甚微!”

老朱一听这话,立刻来了兴致,他催促道:“哦?

那你倒是说说,咋整啊?

朱锋得意洋洋地打了个响指,然后眉飞色舞地说:“父皇可派人到渭南县及其他三个受灾的县城立碑,而后在朝中宣读此事,十日后会在石碑上详细地刻下谁或是哪家捐粮多少。”

朱锋话音刚落,老朱兴奋得拍案而起,大声叫好:“妙哉!

此计甚妙!

如此一来,那些大臣以及世家必定会积极响应,踊跃捐粮!”

这是一招阳谋。

即便你知道我在坑你的粮食,你还不得不拿出粮食来捐款。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无非是面子问题。

真要在石碑上刻个某某大臣捐粮十石,某某世家捐粮一百石,怕是得让人唠一辈子。

朱锋点头:“如此,父皇便能获得大量粮食用于救灾,关中西县水灾,将迎刃而解。”

老朱欣慰道:“锋儿,西县百姓因你而活,咱心甚慰,待赈灾一事结束,咱必有重赏。”

“锋儿,有此大才,日后可为标儿左膀右臂,定能作出一番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