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制作陶类器皿
幸亏让 2 号提前清理,在火堆附近清理出一块干净的用地。
刘海指挥着他们把粘土放到放下来,倒到那里。
大家把粘土放下后,都累得瘫坐在地上。
今天可真是不容易啊。
一个孩子说道。
甘宁笑了笑:但咱们找到了粘土,这是值得的。
就在这时,火堆里的一根木头突然爆开,火星西溅。
孩子们都吓了一跳。
大家小心点。
甘宁说道。
过了一会儿,大家缓过神来。
甘,咱们什么时候开始用这些粘土画画呀?
一个孩子问道。
甘宁笑到这我有大用处画什么东西在火光的映照下,甘宁指挥着这些孩子们去除粘土里面的杂质,柔和粘土。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地按照甘宁的指示做着。
他们的小手沾满了粘土,脸上也蹭上了一道道泥印,但每个人的眼神都专注而坚定。
把里面的小石子都挑出来,这样粘土会更细腻。
甘宁一边说,一边动手示范。
经过一番努力,粘土终于变得柔软顺滑。
就在这时,一阵凉风吹进山洞,火苗跳动了几下。
这风来得真不是时候。
一个孩子嘟囔道。
甘宁笑了笑:没关系,咱们继续。
弄完粘土后,甘宁指挥着 2 号,让他把火烧得更旺、更大。
甘宁就坐在地上制作着陶锅和陶罐。
他全神贯注地摆弄着手中的粘土,手指灵活地塑造着形状。
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断滑落,可他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手中的作品。
孩子们围在一旁,充满期待地看着。
甘宁先将粘土搓成均匀的长条,然后慢慢地盘绕起来,逐渐形成了陶锅的底部。
他小心翼翼地往上堆砌粘土,一点一点地塑造着锅身,力求让它的形状规整而圆润。
接着,他用手指轻轻按压,让陶锅的壁变得更薄更均匀。
甘宁哥哥,能做好吗?
一个孩子忍不住问道。
甘宁笑了笑,说:别着急,会成功的。
在制作陶罐时,甘宁采用了不同的手法。
他先捏出一个圆形的底部,然后将粘土慢慢往上拉伸,同时用手掌轻轻摩挲,让陶罐的壁光滑细腻。
每一个细节,他都处理得极为认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经过无数次的调整和修正,终于,两个陶锅和五个陶罐二十个陶碗出现在大家面前,虽然做的比上一世厚。
哇,成功啦!
孩子们欢呼起来。
甘宁也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甘宁小心翼翼地把这些东西移到靠近火堆旁边,使用火堆附近的火力烘干这些陶制品。
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陶锅和陶罐,时不时地调整一下它们的位置,确保受热均匀。
孩子们也围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影响了烘干的进程。
自然风干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甘宁急用这些东西,只能靠把它们移到火堆,加速它的干燥度。
火焰的热度烘烤着陶制品,甘宁紧张地守在一旁,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
孩子们也围坐在一起,满怀期待地看着。
甘宁哥哥,这样能行吗?
一个孩子担心地问道。
甘宁咬了咬牙:只能试试了,希望别出什么岔子。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陶制品渐渐变得干燥,表面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纹。
不好,火太大了!
甘宁惊呼一声,急忙把陶制品稍微挪远了一点。
时间慢慢过去,陶制品的表面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变得干燥坚硬。
甘宁检查了一下,勉强足够放进去烧制了。
快点!
拿木棍,让 2 号打开火堆里的位置,放入这些陶制品。
甘宁急切地说道。
孩子们迅速行动起来,2 号用木棍小心地拨开火堆里的炭火,腾出了一块地方。
甘宁则小心翼翼地将陶制品一一放入。
火焰熊熊燃烧,映照着大家紧张而期待的脸庞。
希望能成功。
一个孩子小声说道。
甘宁目不转睛地盯着火堆,心里默默祈祷着。
时间在紧张的氛围中缓缓流逝,突然,洞外传来一阵尖锐的鸟鸣声。
孩子们吓了一跳,纷纷转头看向洞口。
别分心,看着陶制品。
甘宁说道。
就在这时,一阵狂风呼啸而过,吹得洞口的树枝沙沙作响。
甘宁皱了皱眉:别管那么多,注意火势。
过了好一会儿,甘宁觉得差不多了。
经过这么高强度的精神集中,终于缓解下来了。
甘宁也累了,交代 2 号 3 号 4 号时段职守,让他们烧火的时候注意,不要碰到陶制品。
甘宁就走去他的位置休息了。
甘宁躺下没多久,就沉沉地睡了过去。
3 号和 4 号则认真地守在火堆旁,眼睛时不时地看看陶制品,又看看火堆,不敢有丝毫懈怠。
时间慢慢过去,山洞里除了火焰燃烧的声音,安静极了。
经过一个晚上的煅烧,甘宁也醒了过来。
走到火堆附近,3号和4 号还是值守着,都没去睡觉,旁边己经围了一堆孩子了。
怎么样了?
甘宁问道。
2 号揉了揉眼睛:头,一首看着呢,没啥问题。
甘宁点了点头,看向火堆里的陶制品,只见它们己经变得坚硬而有光泽。
太好了,看样子成功了!
甘宁兴奋地说道。
孩子们也欢呼起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