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电影与书籍笑谈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他一生只有一次落地的时候,那就是他死亡的时候),因为没有看懂,就不做评价了,还有一部电影也必须得提《霸王别姬》,华语电影的巅峰之作,哥哥最好的电影,仿佛程蝶衣的一生就是哥哥的一生,电影从哪个方面看都是精品,他虽然不是喜剧,但真的值得多看几遍,里面的人生道理,足够人使用一生,我愿把它与《肖申克的救赎》并称为东西方电影的巅峰,有时候感觉人生真的很无聊,或许之所以有了人,才有了苦闷。

接上题,哥哥的一生实在太过璀璨,正如他走的一样,虽然只演了56部电影,但在香港影坛的地位足以比肩周润发,好像第一次看哥哥的电影应该是《纵横西海》,那时候喜欢钟楚红,为什么,因为《秋天的童话》,当然这又是发哥的功劳,《秋天的童话》很好,或许是咱看个电影就觉的不错,当然这部是1987年香港最佳影片,后来又看了《东邪西毒》,又是一部经典,不过这回好像是看张曼玉和梁朝伟的,这两位都连斩5座香港最佳男女主角,3、4次金马奖影帝影后,我非常喜欢看电影,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应该是有一天心情很郁闷,然后不知道看什么,不知道做什么,电视剧太长了,又或者看的够多了,就看部电影,还不错,应该是部香港电影(或许是英雄本色),人生第一部电影应该是(大话西游),然后就是成龙的几部动作片,还有冯小刚的1942,又或者是草房子,或者是五六岁时看的黑白片,不记得了,记忆就是怎么不好。

应该只看了三本书,10本左右漫画,一本中国野菜图谱,看了几部关于电影的书籍,当然也有些不好的东西(禁片往往有吸引力),不过更多是在怀旧,知道侯孝贤和杨德昌以及李安和王家卫,中国电影的光辉似乎都留在上世纪了,无论台湾、香港、大陆,为什么?

是人的思想变得太先进了,又或许被世俗的繁华迷了眼,电影不能反映社会,但能反映风气,我喜欢读书,这可能与我不喜欢学习有关,不喜欢学习,会喜欢看书,不奇怪,空余时间一多,没事干,只能看书和看电影,本来想着好好管管自己,一星期看一部电影,现在感觉一星期起码三部,电影太吸引人了,还是自己意志不坚定。

我想,应该是后者吧。

白鹿原这本书很好看,但没有平凡的世界好看,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又或者白鹿原想表达的思想太晦涩了,没有平凡的世界易懂,50年的渭河历史用了45万字就写完了,作者手笔太大,不过绝对是一本经典,经典需多读,很可惜咱没有时间读第二遍,现在没有办法把大把时间花在读名著上。

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应该是朱先生,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他虽然不是主角,但对故事的推动不可缺少,而且从他身上有对过去的怀念,现时的剖析,未来的预判,像个老神仙,书中白嘉轩是主角,他的一生是平常的,但又是不凡的,他是那个时代的典型,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他展开的,但又或许人物性格的固定,感觉他精明但又顽固,他是一个好丈夫,好主人,好族长,但太要面子了,大儿媳的死就是他一手造成的,他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但是他似乎有些破罐子破摔一样,知道的挺多,但有些事似乎就是他造成的,比如对儿女的教育,当然那个时代他教育的己经够好了,毕竟大结局就损失了一个闺女,其次大儿是县长,二儿是族长,三儿日后定会成为一个好农民,他一辈子可算圆满了。

时间太长,媳妇走了,母亲走了,算是个好兄弟鹿三又走了,朱先生也走了,感觉人生就是一次次离别,送走一个个亲人,最后再由儿孙送走自己。

书中的女人应该基本上都是悲哀的,这点写的很好很真,重男轻女几千年了,无论哪个作家都避不开这点,这或许是封建王朝的缺陷,但一个缺陷发展了两千多年,己不能称为缺陷,应该称为发展的必然产物,应时代而生,随时代而亡,书中最惨的应该当属田小娥,她应该就是旧时代的一个缩影,但是你说她无罪吧,又似乎说不通,时代有罪吧,但死的人往往都是该死的,不该死的就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