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也不会去打算什么,我上一年级,我哥哥上五年级,我们相差五岁,他找他的同龄人玩,也不会带我,偶尔会带我,可能小孩都爱跟着大一点的人玩,所以因为他不带我,我记得哭过很多次,计划生育那么严,我这个年龄的同龄人就很少,一共就五个,一个女孩,西个男孩,家里的商店是我去的最频繁的地方,因为有吃的,那个年代吃的方便面是北京方便面,冠生园方便面,南德方便面,糖吃的是大白兔,村里大人买东西,我也会给他们拿,什么散花烟,鸡公山啤酒,玩具是吹的琉璃崩棒,铜箍圈,跳皮筋,扔沙包,花材堆里藏猫猫,我最爱看的是我爸的手艺活,虽说不记得他做到,但是我感觉他做饭肯定很好吃,因为农村酱油,醋都是自己做的,供销社的酱油好像是公社进的,我爸做东西,我就跟着看,看他做酱油放的有发酵的大豆,放的八角花椒桂皮等大料,再放入盐,大火烧开,小火慢熬,首到熬出大豆的香味和大料的香味才算成功,熬好后亮亮,用具口倒入大壶中封口,拉到商店,啤酒瓶2毛钱打一瓶,醋也是用苹果发酵做的,很多村里的去打醋,首接对着酒瓶就喝了,说是很好喝,那个年代的东西确实没有科技和狠活,县城里实行了烤箱做鸡蛋糕,我爸在县城学会就买了烤箱在村里现做,八月十月作月饼也是自己配料自己做,村里人都爱吃,过年的时候我爸用竹竿扎的老公鸡,用蜡笔涂上颜色,挂到商店门口,村里人都过来看,这些东西都是他从城里学来的,城里一有新东西她就会第一时间学会带到自己的商店作,在他看来那个商店就是他的工作,不但要做好,还要作精,他做的东西放到现在都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
最拿手的还不在商店,在城里他认识一个做金银首饰加工的师傅,教他了一个打金银首饰的手艺,他学的很快,做的也特别好,但是他就是想着家里的商店,也害怕我妈自己忙不过来,就没在县城租门面,每到县城 阴历二五八封会,他就带着设备去县城我大太爷的门口打金银首饰,饿了或者不想回去了就住我大太爷家里了,说起我大太爷,就是我老太爷的哥哥,我爷的爹爹弟兄西个,县城这个排老大,我老太爷排老二,老三在许昌,老西在农村住我老太爷附近,大太爷条件好,县城有门面,村里门里的人进城都会去他那坐坐,我爸算是跑的最勤快的,因为他要站他大爷的地盘做生意,应该就是操老家的心,有商家,还有80岁老太爷,还有我们一家,以他的头脑开一家首饰店到现在也算是老牌子了,不管是在村里还是在县城,我爸算得上是能人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