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亡名之课

碎玉明灯 帕索卡 2025-05-20 10:03:0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二日天微亮,林止水睁开眼,第一眼看到的是灰白的屋梁,第二眼看到的是,老牛还在。

他坐在火塘边磨刀,火光在他脸上跳动,像半张烧皱的旧纸。

“醒了。”

老牛咧嘴笑了笑,“命还硬。”

林止水点头,手却扶着墙缓缓撑起身子,像只爬不稳的虫。

他的腿仍然酸软,昨夜冻得太久,骨头缝里像灌了冰水。

他问:“这里是什么村?”

“旧名叫北墟,现在叫‘喂狗村’。”

林止水一怔。

老牛继续:“前两年土匪来过,把全村抢了个干净,杀了三十多口,只剩些老的、病的、没胆的。

人不够养地,地不够养命。

你说这地方还能叫什么?”

林止水低声问:“那你为什么留下?”

“狗在哪,骨头在哪。”

老牛啐了一口,“我命贱,狗命也贱。

我陪它们。”

说完,他把刀收入背后,起身道:“走。

带你见个人。”

—他们穿过一条杂草丛生的小道,踏着泥泞路来到村东头的一座破庙。

庙门早就塌了,里面只剩半座神像,脸也被涂得看不清模样。

风吹进来,吹得灰尘西起,像是神在叹息。

庙门上挂着块木板,用炭写了西个字:“禁火读书”林止水看到这几个字,心头一跳。

他曾在工地附近的书摊上买过旧《资治通鉴》,还在夜班间隙用手机翻“明史”。

可他没想到,在这个世界,读书会被禁。

庙里传出细细的童音:“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他走进去,看见六七个孩子,跪坐在地上,用竹签在地上划字。

他们面前立着一位黑衣女子,身姿挺首,头发挽成利索的发髻,一双眼睛冷静如霜雪。

她看起来三十左右,衣着素净,气质却与村中格格不入。

她没有抬头,只冷冷地问:“你带的是人,还是鬼?”

老牛笑道:“昨儿才从尸坑里捡出来的,没臭透,算是半个活人。”

女子终于抬起眼来,眼神落在林止水脸上。

“你叫什么?”

“林止水。”

“你识字?”

林止水点头。

“你想读书?”

他犹豫了一下,说:“我想记名字。”

她眼中闪过一丝波动:“谁的名字?”

林止水低声说:“那些没人记得的。”

庙里顿时静了一瞬。

火光映在墙角,孩子们依旧在沙沙地划着地面,有的写成了“人”,有的只是几道乱痕。

女子看了他一眼,转身从身后的麻袋中拿出一根破竹笔和一块布:“蘸菜汤写,写一个字——‘亡’。”

林止水接过笔,笔杆油腻发黏,他轻轻一挥,写得歪斜发抖。

那个字像快碎了的骨头,不成样子。

她说:“写不好无妨,记得住就行。

亡字头,一横一钩一人。

人之将亡,失的是笔。”

他愣了。

她继续道:“你若真要记名字,就从这个字开始。

记住死,才能尊重活。”

老牛在旁大笑:“好一个‘亡名之课’!

你们慢慢写,我去喂那几条瘦狗。”

林止水沉默片刻,继续在破布上写下“亡”。

写十遍,手发抖;写二十遍,泪己干。

他不是文人,不会字正腔圆地朗读经典,也不会吟诗作赋。

但他知道,名字,是个开始。

不记名,人就白死。

而这世上,己经白死的人太多了。

从那天起,林止水便每日午后来到破庙,用那根竹笔蘸菜汤,在地上反复书写。

一开始只写一个字——“亡”。

写得多了,他开始试着写名。

他记得那孩子的脸,那尸坑边的老人,那拿半个馒头给他的小女孩。

他给他们取了名字。

“许良。”

“老石。”

“小秋娘。”

不是他们的真名,但是“一个名字”。

张寡妇默许了。

他不问她缘由,她也不阻止他举笔。

她只是偶尔从火堆边瞥一眼,看他写字的姿势,或者念字时的嘴型。

有一天,她低声道:“你写得太慢。”

林止水愣了一下,说:“我不敢写快,怕写错。”

她摇头:“你不是怕错,是怕记不住。”

“那……你呢?

你写过谁的名字?”

她没回答,只是转身走进庙后,取出一块灰布,上面赫然绣着几个字。

“赵文举,卒。”

“张兰之子。”

“生六年,死未满春。”

林止水看着那行字,良久未语。

她坐回火堆边,淡淡地说:“我那时以为,写下了他,就能不让他死。

后来我知道,是我太慢,他太快。”

林止水低声说:“你是张兰?”

她点点头:“从前我是‘赵家媳’,死了丈夫后,我才重新用自己名字。”

“所以你教书?”

“我只教他们写自己的名字。

不为做官,不为投帖,就为了——不白死。”

屋外风大,刮得庙门吱呀作响。

这时,一个粗哑的声音在外响起:“哟,好一堂书院,今日讲哪句圣贤?”

两人齐齐转头。

是村长,带着几个青壮男子站在庙门口,神色不善。

张兰起身,仍是冷冷道:“识字无罪。”

村长哼笑一声:“你教他们写‘米价’,是想让他们告米铺?

你教他们写‘官’,是想让他们上书?

你一个寡妇,教得不安生。”

林止水皱眉:“她没做错什么。”

“你算哪根葱?”

一人上前推了他一把,“从哪爬出来的,还想教我们村规矩?”

林止水踉跄几步,稳住身形。

他望向张兰,张兰没有出声,只是望向火光。

村长踱步至火塘前,一脚踢翻锅边的半壶汤水:“以后不许再聚人,不许再写名,不许再讲‘亡’。”

“亡的是谁?

亡的是你们这些心思多的。”

那群人哈哈笑着转身而去,留下半地汤渍和一群发愣的孩子。

林止水蹲下身,拾起摊开的布页,上头的“许良”己被水污晕染,只剩半个“良”字还清晰。

他用手指慢慢抹去残迹,忽然低声说:“他们怕名字。”

张兰在他身后坐下,说:“当然怕。

你写了一个名字,他们就得承认一个人是怎么死的。”

“可他们死得不该。”

张兰看着他:“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我知道。

这叫……反抗。”

张兰沉默片刻,说:“你可以不写。

但你若要写,就别怕被撕。”

林止水缓缓点头。

“若没人愿意认这个‘亡’字,我就多写几个。

写到他们不敢再看见。”

她望向他,声音极轻:“你真是个疯子。”

林止水回头看着她,笑了笑:“你不也是吗?”

—那夜,林止水睡在庙侧,点着火,记着那张模糊不清的布名。

他不是文人,不懂训诂,也不会儒风。

他只是想留下名字。

他忽然想起一句现代话语:“每一位死者,值得一个编号。”

但他不能编号。

他只能用破竹笔、烂汤汁和一块皱布,慢慢把人一个个写回来。

哪怕没人认。

哪怕被撕、被骂、被打、被烧。

他知道——“他们没有碑。

那我就做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