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历史的记载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史浩的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尚未干透的墨迹,感受着历史的温度。

“太史公,”他犹豫了一下。

“您可曾听说过一种石碑,上面刻着奇怪的符文,能让人......”他的话还没说完,就看到司马迁的脸色突然变了。

“阁下为何问起这个?”

司马迁放下手中的笔,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史浩心跳加快,他知道自己触及了某个关键点。

“实不相瞒,我......”他正要解释,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太史公!

不好了!”

一个书童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李陵将军出事了!”

司马迁猛地站起身,案几上的竹简哗啦啦掉了一地。

史浩感觉自己的心跳漏了一拍——李陵事件,这是《史记》中记载的重要转折点!

“备马!”

司马迁抓起外袍就要往外走,突然转身看向史浩。

“阁下可愿同往?”

史浩毫不犹豫地点头。

他知道,这将是他亲眼见证历史的机会。

街道上一片混乱,到处都是惊慌失措的百姓。

史浩骑在马上,耳边是呼啸的风声。

他能感觉到司马迁紧绷的身体,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息。

他们赶到皇宫时,正好看到李陵被押解进殿。

史浩躲在人群中,看着那个年轻将领倔强的背影。

他突然想起《史记》中的记载:“李陵既降,而族诛。”

“不,不是这样的......”史浩喃喃自语。

他清楚地记得,在现代发现的某些史料中,对李陵事件有着不同的记载。

难道说......就在这时,他听到身边两个官员的窃窃私语:“听说太史公要为李陵求情......”“嘘!

不要命了?

这可是要掉脑袋的!”

史浩的心猛地揪紧了。

他看向司马迁,发现对方的手在微微发抖。

这一刻,他突然明白了什么——司马迁之所以会遭受宫刑,不仅仅是因为替李陵说话,更是因为他知道了某些不该知道的真相!

夜幕降临,史浩独自站在长安城的城墙上。

远处传来更鼓的声音,敲打在他的心上。

他低头看着自己的手掌,那里似乎还残留着石碑的温度。

“原来如此......”他喃喃自语。

石碑选择让他穿越到这个时间点,不是偶然。

他是来见证真相的,但更重要的是——他是否能改变什么?

就在这时,他听到身后传来脚步声。

转身一看,是一个身着道袍的老者,手中握着一块熟悉的石碑碎片。

“年轻人,”老者的声音沙哑而神秘,“你可知道,历史就像这条河,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汹涌,你既然来了,就要做好准备。”

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血液在血管中奔涌,耳膜随着心跳的节奏震动。

他的手心渗出细密的汗珠,指尖微微颤抖。

他知道,自己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远处的宫墙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阴影,像是历史的重压,笼罩在他的肩头。

史浩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空气中弥漫着檀香和墨香,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腥气。

是选择做一个旁观者,还是......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他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着《史记》。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书页上,将那些古老的文字镀上一层金边。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书页,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史者,所以明是非,定犹豫......”他喃喃念着司马迁的话,突然明白了什么。

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文字,它是活生生的教训,是前人的血泪。

每一个选择,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涟漪,影响后世。

史浩睁开眼睛,看着眼前的长安城。

街道上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

他突然意识到,这些人,这些事,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他,正站在历史的节点上。

他的手不自觉地摸向胸口,那里贴身藏着一本小小的笔记本。

那是他从现代带来的,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对《史记》的研究心得。

每一页都写满了他的思考,他的感悟。

“历史是一面镜子,”他想起自己曾经在论文中写道,“照见的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和未来。”

风突然大了起来,卷起地上的落叶。

史浩看着那些叶子在空中飞舞,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使命。

他不能改变历史,他可以记录历史,让后人从中汲取教训。

他转身走向司马迁的住处。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千年前的史官重叠在一起。

他知道,自己将见证历史的诞生,也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史浩推开那扇熟悉的木门时,司马迁正伏案疾书。

烛光映照着他苍白的脸,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听到开门声,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你来了,”司马迁说,“正好,我有话要对你说。”

史浩走到案几前,看着那些尚未干透的墨迹。

“历史,”司马迁缓缓说道。

“不仅仅是记录,更是警示。

我们要让后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史浩点点头,感觉眼眶有些发热。

他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自己会穿越到这个时代。

不是为了改变历史,而是为了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他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司马迁的话。

烛光摇曳,司马迁的脸在光影中显得格外深邃。

他放下手中的笔,目光投向窗外漆黑的夜空。

“这部书,我称之为《太史公书》。”

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当今圣上,历时三千余年。”

史浩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一个字。

他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

“全书一百三十篇,”司马迁继续说道,“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他说着,手指轻轻抚过案几上堆积如山的竹简。

史浩的目光随着他的动作移动。

那些竹简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每一笔都凝聚着心血。

他突然想起在现代读到的那些史料,那些让他魂牵梦萦的文字,就是这样诞生的。

“为什么要写这么多?”

史浩忍不住问道。

司马迁转过头,目光如炬。

“因为历史不容遗漏,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少了任何一滴,这条河都不完整。”

他站起身,走到书架前,抽出一卷竹简。

“你看,这是项羽本纪。

我不仅记录了他的功过,更记录了他的性情。

后人读到这里,应该能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项羽,而不是一个冰冷的名字。”

史浩接过竹简,手指微微发抖。

他能感受到竹简上凹凸不平的字迹,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还有这些表,”司马迁又抽出一卷。

“年月、世系、官职,看似枯燥,却是理解历史的关键。

没有这些,后人如何知道事件发生的先后?

如何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烛光突然跳动了一下,司马迁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

他继续说道:“八书记载礼乐制度,三十世家记录诸侯国事,七十列传......”他突然停顿了一下,声音有些哽咽,“七十列传,记录那些不该被遗忘的人。”

史浩感觉眼眶有些发热。

他知道,司马迁说的“不该被遗忘的人”,也包括他自己。

一个遭受宫刑的人,却依然坚持完成这部巨著,这是何等的勇气和执着。

“你知道吗?”

司马迁突然转身,首视着史浩的眼睛。

“我写这部书,不是为了名垂青史。

我是为了让后人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过去,更是现在和未来。”

史浩感觉自己的心跳突然加快。

他想起在现代读到的那些史料,那些让他夜不能寐的疑问,那些让他热血沸腾的发现。

这一切都源于眼前这个人的坚持。

“太史公......”他刚要开口,却被司马迁抬手制止。

“不必多说,”司马迁的目光变得柔和。

“我看得出来,你也是个爱史之人。

记住,修史不是为了炫耀学识,而是为了传承智慧。

让后人少走弯路,这才是我们这些记录者的使命。”

烛光摇曳,史浩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地看向司马迁。

“太史公,”他缓缓开口。

“后世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您的《史记》,正是这样一面明镜。”

司马迁手中的笔微微一顿,抬起头来。

烛光在他深邃的眼眸中跳动,仿佛燃起了新的火焰。

史浩继续说道:“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尊史》中写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您的著作,正是通向大道的钥匙。”

司马迁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

史浩能感觉到,这位伟大的史官正在认真倾听。

“您的《史记》,”史浩的声音有些颤抖。

“是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以审慎的科学态度鉴别和选择材料,不虚美,不隐恶,力求实事求是。”

司马迁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化为欣慰的笑意。

他轻轻抚摸着案几上的竹简,仿佛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您知道吗?”

史浩的声音突然激动起来,“后世鲁迅先生称赞您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您以酣畅淋漓的笔触,展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司马迁的身体微微颤抖,眼中泛起泪光。

史浩知道,这位饱经沧桑的史官,此刻内心一定波涛汹涌。

“您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及其爪牙的凶残、冷酷和暴虐,”史浩继续说道。

“画出了他们虚伪、奸诈的真实脸谱。

同时,您又热情歌颂了英雄豪杰们的起义反抗,以及爱国英雄仗义行侠、为国捐躯的侠肝义胆。”

烛光突然跳动了一下,司马迁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

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窗前。

月光洒在他的身上,为他镀上一层银色的光辉。

“年轻人,”他的声音有些哽咽。

“你说得很好。

历史的意义,不仅在于记录过去,更在于启迪未来。

我们记录历史,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是为了传承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美德。”

史浩感觉眼眶有些发热。

“太史公,”史浩轻声说道。

“您的《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人生的教科书。

从您的为人处世中,我们学会了坚韧;从您的著作中,我们汲取了智慧。

您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史家精神。”

司马迁转过身来,月光下,他的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

这一刻,史浩看到了历史的传承,看到了智慧的火种,正在通过这位伟大的史官,传递给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