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理诊疗室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三次了,王医生。

"沈砚心盯着诊疗室墙上的莫奈复制画,画中睡莲池的水纹在她眼中扭曲变形,仿佛要吞噬什么,让她感到一阵眩晕。

"这次是在国家图书馆,我碰到一本讲宋代窑变的专著,突然闻到烧木头的味道..."她的声音越来越轻,食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那道浅白色的疤痕。

诊疗室的空调开得很足,冷风从出风口嘶嘶地吹出,但她依然能感觉到后背渗出的冷汗,将衬衫黏在皮肤上,带来一阵不适的凉意。

王医生记录本上己经画了三个"△"符号,每个符号旁边都标注了日期。

他抬头时,镜片反射着顶灯的光,遮住了他的眼神,让人看不清他的真实想法:"每次幻象出现前,都有什么共同点?

""接触与瓷器相关的物体,然后..."砚心的手指突然停在疤痕上,那里传来一阵尖锐的刺痛,像是被锋利的瓷片再次划伤,让她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会有这种疼痛,接着画面就出现了。

"她闭上眼睛,那些不属于她的记忆再次涌现:一双沾满陶泥的手在转盘上灵活地拉坯,窑火映照下的月牙形疤痕清晰可见,还有一声凄厉的"快走"在耳边回荡——每次幻象最后,都会以这个声音结束,将她猛地拉回现实。

"你描述的景象——拉坯的双手、窑火、月牙形疤痕..."王医生推了推眼镜,钢笔在纸上轻轻敲击,发出有节奏的哒哒声,"听起来不像幻觉,倒像...""像记忆。

"砚心睁开眼,首视医生,目光坚定而执着,"但那些场景绝对不属于我的人生。

我从小在深圳长大,父亲是程序员,母亲是中学老师,家里连一件古董都没有。

"王医生沉默片刻,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白色药盒,塑料包装在寂静的诊疗室里发出刺啦的声响:"先试试这个,左乙拉西坦,对颞叶癫痫很有效。

你描述的先兆症状很典型。

"砚心没有伸手。

她的目光落在医生半开的抽屉里,那里露出一角抗抑郁药包装盒。

注意到她的视线,王医生迅速关上抽屉,发出"咔嗒"一声轻响,脸上闪过一丝不自然:"只是常规建议,如果你坚持不做脑部CT...""我做过三次MRI,一切正常。

"砚心站起身,将背包甩到肩上,布料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下周的预约取消吧,我要去趟景德镇。

"王医生皱眉,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因为那些幻觉?

""因为答案在那里。

"砚心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用丝绸包裹的瓷片,布料滑落时发出轻微的摩擦声。

她小心地展开丝绸,露出那片青白色的碎瓷,釉面上有一道泪痕般的流釉,在灯光下泛着奇异的光泽,仿佛有生命般微微闪烁。

王医生刚要伸手,砚心己经将瓷片重新包好放回口袋,动作敏捷得像是在保护什么珍宝:"我需要知道这些记忆从何而来。

"走出诊所时,暮色己沉。

砚心站在公交站台,感受着口袋里瓷片的重量。

这块碎瓷似乎有自己的温度,时而冰凉如死物,时而温热如活体,仿佛在与她的心跳共鸣。

手机震动起来,是马教授发来的邮件。

这位考古系教授曾是砚心大学时的导师,也是唯一相信她"幻觉"的人。

邮件内容简短而意味深长:"查到两条线索:1.大观元年,郢州进贡瓷器名录中有天青釉诗文笔洗十事;2.苏辙晚年诗作提到郢上崔生窑,雪色映残阳。

另:小心周家。

"砚心皱眉,拇指在手机屏幕上无意识地滑动。

周家——景德镇最大的私人瓷器收藏家族,据说祖上曾是宋代官窑监造,在当地势力庞大。

她正要回复,突然感到口袋里的瓷片变得滚烫,几乎要灼伤她的大腿。

"啊!

"她轻呼一声,引得旁边等车的老太太侧目而视,投来疑惑的目光。

砚心掏出瓷片,借着站台灯光,第一次看清釉泪中那个指甲痕的形状——不是现代人常见的椭圆形,而是修长的方形,边缘有细微的锯齿状凹陷,就像...就像古代女子蓄的指甲。

公交车进站的轰鸣声中,砚心感到一阵眩晕。

那些不属于她的记忆再次袭来:一双蓄着长指甲的手正在往瓷坯上施釉,窗外是纷飞的大雪,雪花拍打在窗棂上发出轻微的啪啪声,远处传来马蹄声和喊叫声,越来越近..."姑娘,你上不上车?

"司机不耐烦的喊声将她拉回现实,语气中带着明显的不满。

砚心踉跄着登上公交车,在最后一排坐下。

瓷片依然发烫,她将它贴在额头上,冰凉的釉面带来一丝清明,仿佛这样能冷却那些躁动的记忆。

三天后,开往景德镇的D9523次列车上。

砚心靠在窗边,看着江南水乡的景色飞速后退,窗外的田野、河流和村庄连成一片模糊的色块。

她买的是二等座,但整个车厢出奇地空旷,只有零星几个乘客,让车厢显得格外寂静。

口袋里的瓷片又开始发热。

自从决定前往景德镇,这块碎瓷就像有了生命一般,对她的情绪和决定做出反应。

砚心己经习惯了这种奇异的交流方式——当瓷片变热,意味着附近有与那些记忆相关的事物。

她掏出瓷片,发现它比往常更加灼热,几乎烫手。

与此同时,她注意到斜前方座位上,一个穿黑色风衣的男人正通过车窗反射观察她,镜面反射中,那双眼睛一瞬不瞬地盯着她的一举一动。

砚心心头一紧。

从北京南站开始,这个男人就时隐时现。

现在他假装看报纸,但报纸边缘露出的眼睛却暴露了他的真实目的。

"周家..."砚心想起马教授的警告,将瓷片紧紧攥在手心,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瓷片的温度突然升高,几乎要灼伤她的皮肤,带来一阵尖锐的疼痛。

与此同时,她注意到车厢连接处站着一位老妇人,穿着朴素的蓝布衣裳,手腕上戴着一只青白色的玉镯,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晕。

老妇人似乎感受到了砚心的目光,缓缓转身。

她的脸上布满皱纹,像是一张被揉皱后又展开的羊皮纸,但眼睛却异常清澈,仿佛能看透人心。

当她的视线落在砚心手中的瓷片上时,嘴角微微抽动,露出一个难以捉摸的表情。

瓷片在砚心手中剧烈震动起来,温度高得几乎无法握住,像是要挣脱她的掌控。

老妇人向砚心走来,每一步都像是踏在某种无形的节拍上,脚步声被列车的轰鸣所掩盖。

"姑娘,"老妇人在砚心面前停下,声音沙哑却有力,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律,"能把那片瓷给我看看吗?

"砚心本能地想要拒绝,但瓷片突然变得冰凉,仿佛在催促她交出去。

她犹豫着伸出手,老妇人的手指在接触到瓷片的瞬间,玉镯发出微弱的青光,在车厢昏暗的灯光下几乎不可察觉。

"崔家的瓷,"老妇人轻声说,手指抚过那道釉泪,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抚摸情人的脸庞,"一百年了,终于找到了。

"砚心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车厢在她眼前扭曲变形,周围的景物像被投入水中的颜料般扩散开来。

老妇人的脸在视野中模糊又清晰,皱纹逐渐消失,皮肤变得光滑,最终变成一张年轻的面孔——那是她幻象中见过的女子!

那张脸与她有七分相似,却带着古代女子特有的温婉气质。

"你是谁?

"砚心艰难地开口,感到喉咙干涩得像被火烤过,声音嘶哑得几乎不像是自己的。

老妇人——或者说,那个时老时少的女子——将瓷片按在砚心额头上,冰凉的触感让她打了个寒颤:"看吧,看你想知道的真相。

"世界轰然崩塌。

砚心坠入一个陌生的时空。

她看到大雪中的窑场,雪花无声地落在茅草屋顶上;看到一位与自己有七分相似的女子正在拉坯,女子右腕上有月牙形的疤痕,在窑火的映照下格外明显;看到一群官兵闯入,皮靴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领头的年轻男子面容冷酷,却与列车上那个黑衣男人一模一样;看到女子将一块烧制的瓷片塞进襁褓中的婴儿怀里,然后转身冲向燃烧的窑炉,火舌瞬间吞噬了她的身影..."崔琬!

"男子凄厉的喊声与砚心幻象中的"快走"重合在一起,在时空中回荡。

"啊!

"砚心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列车的地板上,周围乘客惊慌地看着她,有人正在大声呼叫乘务员。

老妇人己经不见踪影,只有那块瓷片安静地躺在她胸口,冰凉如初,仿佛刚才的一切都只是幻觉。

斜前方的黑衣男人也不见了。

砚心挣扎着坐起来,发现手中多了一张字条,纸张泛黄,边缘己经有些破损:"崔家窑遗址,子时。

带上瓷片,真相等你。

"字迹苍劲有力,墨迹中混着些许金粉,在灯光下微微闪烁——就像上好的青瓷釉料中的金斑,散发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砚心将瓷片和字条一起收好,望向窗外。

夜色己深,远处景德镇的灯火如同散落的瓷片,在黑暗中发着微光,忽明忽暗,像是某种无声的召唤。

她不知道等待她的是什么,但那些记忆——崔琬的记忆——正在她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右腕上的月牙形疤痕隐隐作痛,仿佛在提醒她: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列车广播响起:"下一站,景德镇北站,请旅客做好准备..."机械化的女声在车厢内回荡,与瓷片轻微的嗡鸣声奇妙地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