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颁奖嘉宾用德语问他:
“听说您的女朋友在创作过程中给予很多支持?”
他皱着眉用德语回:
“外行的建议只会干扰专业判断,我不觉得一个做新媒体运营的,能比帮我建模的师姐有用。”
聚光灯下,他和师姐碰了碰拳头。
他以为我听不懂德语。
可我在柏林交换过两年。
他说我毫无帮助。
可这个获得金奖的生态社区模型,是我连续三个月熬夜查资料,
用年假跑遍欧洲六个生态村收集的数据。
1
怀里的祝贺礼盒重重砸地。
定制的黄铜模型摆件摔出裂痕。
我顿时僵在原地。
这时颁奖嘉宾却又问道:
“但她提供的调研数据,据说价值极高?”
陆川嗤笑一声笑出声音。
“数据和设计理念怎么能混为一谈?”
“在门外汉手里,那些资料不过是废纸。”
“而在我这里,才能变成获奖作品。”
他故意看向观众席:
“我最烦那些,仗着出了点力就想分功劳的人。”
“这个奖杯,全靠师姐帮我优化图纸。”
霎时,现场一片骚动。
此起彼伏的议论声,刺得我的耳膜生疼。
“咚!”
是我手中的礼盒内衬脱落的声音,也像信任崩塌的回响。
只是出了点力?
为帮他找灵感,我陪他跑遍城市的旧工业区。
为完善设计,我联系国外团队做可行性分析。
为赶在截稿前完成,我连续一周通宵整理数据。
这哪里只是些微助力,每个深夜的咖啡、每次推翻重来的鼓励,
都被他轻描淡写抹去。
陆川对我,和对他的师姐确实不同。
他和师姐讨论方案时,陆川会主动去买咖啡。
就算白箐箐的设计有漏洞他也会耐心倾听。
而我只是建议在屋顶加点绿植,就被他吼得狗血淋头。
“苏晴,你懂什么建筑美学?”
“满脑子KPI的人,别拿营销思维玷污我的设计!”
似乎我总能在不经意间触怒他。
上次校庆活动也是如此。
他反复强调这是建筑系最重要的年度展示,想做出颠覆性作品。
我动用所有资源,帮他联系到顶尖材料商赞助新型环保材料。
他却满脸嫌恶看向我:
“苏晴,你能不能别这么市侩?”
“学术展示要的是纯粹,不是商人的施舍。”
“你根本就不懂我们对建筑的信仰。”
最后他叹着气妥协:
“这次就算了,以后别插手我的设计。”
哪里还有以后?
不过是些人情往来,而我最不缺的就是人脉。
所以我退出项目组,让他用普通材料完成作品。
展览现场,所有人挤在师姐协助完成的展位前惊叹。
后来,陆川总以我不懂设计为由,和他的师姐泡在工作室。
哪怕整夜不回消息也理所当然,只要我质问,那就是在赶工期。
“狭隘的人,看什么都像算计。”
“专业上的事,你这种大老粗怎么可能理解?”
我确实不懂。
但此刻看着他和白箐箐并肩领奖,如同天生一对,
我却突然明白,有些执着,早就该放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