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秦朝三公九卿制与军功制

赳赳盛秦 墨客上书 2025-05-22 09:49:03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帝王:皇帝嬴政三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丞相(中丞相,相邦,左右丞相)是最高的行政长官,上承皇帝令,下统御百官。

汉书记载,丞相一职最早设于秦武王二年,到秦王亲政时期,任命吕不韦为相邦,期间还设置昌平君芈启(芈姓,熊氏)或为左右丞相,秦始皇统一后,改李斯,冯去疾为左右丞相,赵高为中丞相。

凡出任丞相一职均受封爵位。

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统领诸军,可以说是天下武官之首,负责各级军官的任免和考核。

在秦始皇时期虽有太尉之职,但是并没有任命谁当,因为军权过重,此职位都是皇帝兼任。

御史大夫,掌纠察百官,为中丞相,也是中国古代专门监察官的发端,其属官并设两丞,一为御史丞,作为大夫的副手,一为御史中丞,统领侍御史和诸郡监御史,可以按章纠察弹劾百官,权利不谓不大。

九卿:承接丞相和皇帝令,分掌国事,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教导礼仪,(《通典·职官》记载奉常,周为春官宗伯,掌邦礼,银印青绶,秩中两千石,九卿皆同)属官有负责宫廷礼乐的太乐;负责太庙祭祀事务的太祝;负责管理医药事务的太医;负责皇帝的饮食以及祭祀供奉所需食物的太宰;负责观察天时星象以及记录皇帝起居的太史,还有负责应皇帝诏命占卜的太卜。

郎中令,主要负责皇宫的禁卫以及宾客迎送和前来提意见的招待,其属官有负责议论的大夫,主要设有专门的谏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等官职;负责宾客迎送,接受群臣奏事的谒者,主要参与掌管殿廷朝会的礼仪,接受臣民的章奏,也经常用作殿廷的专使出外处理临时公事。

负责供奉宫廷等待受职的诸郎,这也是作为待选之官,有评论国事的议郎,有陪侍皇帝车驾的中郎(赵高就曾经就职)侍郎,以及期门、羽林等禁卫军。

这些职位一般都一些公卿贵族等官僚子弟,用作为皇帝的扈从和学习政务,这也是当时的主要出仕的途径之一。

卫尉:主要负责都城的禁军,下管巴士司马令和卫士令。

巴士司马令主要负责吏民上书、西方贡献,朝廷的征召等事务;卫士令主要统领诸皇城各宫门的卫兵。

太仆,主要事负责皇帝出行的车马用度,下属由车府主管和马厩官,这个职位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担任(赵高在做郎中令之前就是太仆。

)廷尉,这也是秦朝时期的最高司法长官,主要负责监管全国各地的监狱审理案件和出台朝廷法制。

下属有廷尉正和左右廷尉(李斯在担任丞相之前就是廷尉)。

典客,掌管和负责各级官员和民族首领来京事宜,安排接待、住宿等事务,下属有行人令丞,别火令丞等。

宗正,主要负责处理皇家事务,皇室的登记、籍属变更和犯罪都是由宗正来处理。

这个一般都是由皇族中辈分较大的人来担任,下属有宗正丞和司空令。

治栗内史,掌管负责谷物,金玉等财政大权,下属有太仓令、太仓丞,平准令和平准丞(主要为了维稳物价的)少府,负责掌管皇帝的私产,照料皇帝的日常生活起居,其属官众多,主要设有御府令,御府丞(负责皇帝的服饰织造与保管);尚冠令,尚冠丞(负责服侍皇帝的更衣);尚食令,尚食丞(负责皇帝的饮食);尚沐令,尚沐丞(负责皇帝的洗浴);尚席令,尚席丞(负责皇帝的就寝用具);宦者令(负责统领宫廷诸多宦官);中书谒者令,中书谒者丞(负责内宫引导、接待,典仪等事务)。

还有名将章邯就曾任职少府一职。

警卫,侍从与宫官中尉,掌管京师治安和兼管消防,设有两丞,在战时,中尉要听从皇帝命令,率领军队保卫京师安全。

将作少府,主要掌管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下属设有两丞,左右中候。

除此之外还有典属国(专门掌管招抚西南诸夷)、主爵中尉(掌管诸侯的封赏赠等事务)、中常侍(主要侍从皇帝左右,可以经常出入皇宫禁地)、詹事,太子卿(负责太子统领太子的宫臣)。

郡县制郡,属于一级行政地方,军民兼治,其设有郡守,监御史,郡尉三个互不隶属的主要官员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边地多为武将担任,内地多为郎官出任,银印青绶秩两千石。

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负责郡内的全面政务管理秦朝的郡守权利非常大,除了由朝廷首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之外其余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监御史,处于秦朝中央官职要员。

其隶属中央御史中丞管理,负责监察郡守与其他官员,同时也负责向中央政府汇报郡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情况。

郡尉,主要掌管兵事,负责郡内的军事事务,包括军队的组织、训练调度以及地方的防卫等工作。

银印青绶,秩两千石,郡尉首属朝廷,可以和郡守相抗礼。

郡丞,郡的次官,辅佐郡守综理郡政,铜银黑绶,秩六百石。

郡守缺位之时,郡丞可以代其行使郡守职务,树冠有卒史、主簿、牧师令等。

县制这是秦朝最低一级行政地方,但同样也是秦朝的正式官职,下设县令、县长(按照人口多寡,万人以上的县置县令,以下则置县长。

)县令铜印黑绶,秩千石至六百石,县长铜印黄绶,秩六百石到五百石。

县令和县长都是县的行政长官;县丞为县的次官,职比郡丞,铜印黄绶,秩西百石。

县尉掌治安,捕盗之事,但不长兵事,秩同县丞。

其外官职还设有主吏掾、令史,狱掾、文无害,厩驺(主掌车马)、仓吏、治狱吏等官职。

乡制县下设置乡,乡下设置亭,亭下设置里。

(这些都是以宗族为核心的自治组织。

)三老,由乡德高望重者当认掌教化,由所谓孝悌仁义之家可以申报郡县给予表彰,并可以推荐优秀子弟出仕。

有秩、啬夫,人口达五千人的乡,由郡指派一人为秩,不足五千的乡由县指派一人为啬夫。

两者职责相同,负责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收取赋税安排徭役等事务。

亭,设有亭长一职,但是也是徭役的一种,刘邦就曾担任这一职位,主要负责地方的治安兼管公文传递等工作。

里,设有里正,属于吏职,同样是徭役的一种,与亭长、啬夫的职责相同。

军功爵位制自商鞅变法后,为了打破阶层固化,设置爵位制度,可传袭。

以赏论军功共分二十级: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西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西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候,二十彻候。

《汉书》记载秦国士兵斩获敌人“甲士”一个首级,可获得一级爵位、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

斩获首级越多获得爵位越高。

军功爵位可传子,当爵位到达五大夫可衣食300户的租税,如果军功杰出可衣食六百户,可以养士(家臣和武将)俸禄大多是以实物形式(粟米)向各级官吏释放。

秦国是以年为单位发放俸禄,叫岁俸,计量单位为“石”,秦“石”约等于30.7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