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无法耕种,百姓也快吃光去年的存粮,江州知府祝况春奏请朝廷准允开仓赈灾,并请恩准免除今年江州粮税。
嘉和帝允,并遣工部右侍郎顾晋舟、左佥都御史何崇义下江州,督察赈灾以及修整河道事宜。
嘉和七年七月二十,左佥都御史何崇义着人快马上奏——江州知府中饱私囊,自任江州知府期间,私卖粮仓官粮,常年以陈粮、稻草填充粮仓,此次借朝廷恩准开粮仓名义,转运仓内稻草,被提前到达江州府的何崇义抓了个正着。
嘉和帝雷霆大怒,怒斥祝况春不忠不义,着令立即押解入京。
八月十三,上京城外迎客亭。
永安侯府世子林启一早便带着一众仆婢来此,却没想到亭中,早早有人候着了。
“太学顾瑜?”
林启步入亭中,便见一位身着太学学子袍的少年。
看着也就十六七岁的样子,脸色苍白,看他连晃了三晃才站得起身来向自己行礼。
便猜想恐是上京城赫赫有名的病秧才子顾瑜了。
“顾瑜见过世子。”
顾瑜一句三喘地答道。
林启连忙招呼坐下。
可不敢让他再站了,万一被风吹倒,永安侯府怕不是要被太学的一众老学究拆了。
“顾小公子快请坐。
不知顾小公子一早来此,是送友还是迎朋。”
林启跟这些读书人不大熟,但又不想冷场子,便没话找话地聊着。
“此前接到消息家父于今日回京,便向学中告了假,请了大夫来一道接父亲回家的。”
林启这才注意到顾槐身后还跟着一位不起眼的中年男子,身量不高,一身短打,与其说是大夫,瞧着倒更像是田庄里的长工。
不过比起这个更惊讶的是,大名鼎鼎的才子顾瑜竟是工部右侍郎顾晋舟之子。
不怪他不知道,纨绔和才子的圈子实在是不相融。
说起顾晋舟,也是个奇人。
在此次江州风波中,是片叶不沾身。
倒也不是因为处事圆滑之故,而是此人一到江州府便水土不服晕了。
晕也晕得巧,晕在了一处不起眼的民宅外。
随从见主人晕倒了,连忙敲了那处民宅的门,想借个宝地休息。
结果没敲两下,那门倒是自个儿开了,往里一探,里面竟藏了好些精细米粮。
据说那是祝况春的私宅,里面藏了被他贪墨还未来得及运出的米粮。
许是看在这米粮的份上,嘉和帝倒并未斥责一到江州就晕,什么事也没干成的顾晋舟。
据传闻,当时殿上还有人维护顾晋舟,说顾晋舟身带福运,不过立马被人斥驳:什么样的福运,能随地晕倒的,不过是走了狗屎运。
“不知顾大人身子还好吗?”
林启其实更想问,人抓了,案结了,顾大人还晕不晕?
福运也好狗屎运也罢,顾晋舟是个有意思的人。
“多谢世子关心。
日前得到来信,父亲己能下地了,但眩晕之症仍有,瑜心中仍是担忧不己。
便带了大夫前来候着,以备不时之需。”
顾槐一脸担忧。
林启观顾瑜脸色,心中暗忖,怕不是到时候你顾家父子两得一道躺着进城门。
“世子,小姐车驾再过盏茶功夫便到了。”
说话间,一小厮快马赶来,向林启报道。
林启颔首示意众人准备。
看向一旁的顾瑜,道:“顾小公子也可准备准备了。
我那小妹是随着江州的押解队伍进京的,顾大人想必也是快到了。”
林启这天原本是打算着接了寄居在外祖家的妹妹回府,顺便瞧上两眼那位顾大人长得是何模样,回去后说给府里的丫鬟们听听,再到祖母面前逗逗趣,这一天的差事也就算完了。
然而,天不随他所愿。
先是顾晋舟,堂堂西品朝廷命官,当着一众人的面,一下马车就抱住自己的儿子痛哭,哭路途的艰辛,哭江州的艰难。
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林启靠在自己妹妹的车架旁,正呲着大牙瞧乐子。
不曾想,顾晋舟随从里突然冲出一个小仆,一把抓住他的衣服,哭喊道,“兄长,我是西娘,马车里的是冒充的。”
林启牙也不呲了,顾晋舟抱着儿子也不哭了,路人瞪大着眼从顾晋舟身上移到了林启身上——这一大早的,可真够热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