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肉的记忆

>>> 戳我直接看全本<<<<
那一年,阿辉六岁了,记忆中好像还存在着许多的不满足,实际家庭相对于70年代的许多家庭来说,己经很不错了,最起码可以吃饱,可以吃到肉……要知道在70年代的时候,米面油都要靠粮本供应,家里几口人就是几份,绝对没有余裕。

但是阿辉的家里,有一个能干的父亲,父亲受过高等教育,虽说正统出身,根正苗红,可是深知一个家庭最基础的生存方式,每次父亲都自己偷偷的跑去周边的县城,趁着别人不注意带回来一些白糖,油,面等等……要知道这些稀缺资源,那时候是***供应的。

最重要的还有肉,阿辉家里人都喜欢吃肉,每次有肉就会很开心,不管怎么做,都是肥瘦通吃。

父亲很用心,每回买来肉,都是自己亲自动手。

如果是平常,就把肉切成片,首接倒入锅中煸炒,也不放油,靠着肉片自身出油以后,再首接加入酱油,料酒,和花椒粉,这时候不能放盐,不然肉就老了。

先放入一些开水,没过肉片炖煮半个小时左右,加入盐,那时候还是味精,加入少许,这样一碗肉才好了,可以配菜,也可以夹馍。

实际还有买回来许多的时候,那么这时候是阿辉家里最快乐,最满足的记忆,父亲把肥肉剃成片状,放入锅中煸炒,肥肉滋滋拉拉的响着,最后煸炒至焦黄色,出锅,放少许盐,这些都是阿辉的美味,哥哥姐姐是分不到的,放入口中,一股油香带着焦焦,脆脆的,再带一丝咸味瞬时弥漫在口中,弥补了平常对肉的渴望和对味蕾的一种安慰。

到了过年,就会更丰盛了,父亲甚至于买回来半个猪,他亲自操刀分解,肉切成正方形的一块一块,先焯水,洗掉浮沫以后给肉皮上涂抹一层蜂蜜,然后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捞出,攒起来若干块。

那时候没有冰箱,这样的加工方法可以把肉保存至少到十五之后了。

大年三十的晚上就会把那些加工的肉块改刀成片或蒸或配菜翻炒,味道真是一绝。

在70年代的时候甚至于都没有现在的取暖工具,每家几乎都是蜂窝煤炉子,冬天都是自己买一节铝皮的烟囱,连着炉子,给家中取暖,这时候阿辉家中,时常就会炖一锅排骨,大家围坐在炉子边上,熟了以后捞出排骨,开始大口吃肉,同时大家伙会对平常的事情还有许多趣事讲出来,其乐融融。

估计也是北方人的原因,阿辉家里的餐饮中很少出现鱼的身影,只是大肉,和羊肉,连牛肉都很少,不喜欢吃牛肉,肉的筋络很粗,嚼起来费劲,口感实在差。

而且鱼也是仅仅过年的时候,单位发福利,那时候都是发猪后腿,俗称“沟墩子”,还有就是带鱼了,回家把带鱼切成块,放入油锅炸至金黄色,然后一包一盘菜的那样放起来,每次吃的拿出来时候再一烧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