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呼吸机模式参数设置好。等会儿插管成功,立刻接上去。”
他转向护士:“咪达唑仑2mg,依托咪酯10mg,罗库溴铵50mg,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孙医生。”护士麻利地回应。
“好,先高流量给氧,面罩吸氧,浓度100%,至少三到五分钟,把氧储备提上去。”孙小伟下达指令,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性。
他一边指挥,一边对张枫讲解:“预给氧很重要,能给后续操作争取时间,尤其是遇到困难气道的时候。”
张枫认真听着,看着护士给患者扣上面罩,将氧流量开到最大。
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缓慢上升,爬到了95%以上。
“好,给药。”孙小伟示意。
护士依次推注镇静、镇痛和肌松药物。
很快,患者的自主呼吸逐渐减弱、消失,肌肉松弛下来。
“摆***,头后仰,抬高颈部,让口、咽、喉三轴线尽量重合。”
孙小伟一边调整患者的头位,一边让护士帮忙垫高肩部,“这是标准的‘嗅花位’,能最大程度暴露声门。”
他拿起喉镜,检查光源,选了一个合适的弯型镜片。
“看好了,我先做一次示范。”孙小伟语气带着自信,他是ICU的老手,气管插管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他左手持喉镜,轻轻打开患者口腔,镜片沿着舌背滑入,寻找会厌。
“看到了……嗯?”
孙小伟的动作顿住了。
他皱紧眉头,调整了一下喉镜的角度,又试着压了压环状软骨。
“奇怪……视野不太好……”他低声咕哝。
监护仪上的血氧饱和度,在患者失去自主呼吸后,开始缓慢但持续地下降。
94%… 92%… 90%…
“孙老师,氧饱和度在掉!”旁边的护士提醒道,语气有些焦急。
“我知道!”孙小伟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再次尝试调整喉镜,但似乎依然无法清晰地看到声门结构。
“这病人……下颌有点后缩,舌体也肥厚,是困难气道。”他咬了咬牙,“换个直视喉镜片试试!”
护士赶紧递上直视喉镜片。
孙小伟换上,再次尝试。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监护仪上的数字,像催命符一样,不断跳动。
88%… 86%… 85%…
警报声开始响起,尖锐刺耳。
ICU里其他医护人员的目光也投了过来,气氛瞬间凝重。
“不行,还是看不清!”孙小伟的声音透着一丝烦躁和压力,“妈的,视野太差了!”
他尝试着凭经验插管,但试探了几下,感觉不对,又退了出来。
“血氧还在掉!82%了!”护士的声音拔高。
“球囊,先给氧!”孙小伟当机立断,放下喉镜,让护士用简易呼吸球囊连接面罩,按压给氧。
血氧饱和度暂时稳住,缓慢回升到88%左右,但警报声并未解除。
孙小伟脸色难看,盯着监护仪,又看了看患者。
尝试了两次,都失败了。
患者是明确的困难气道。
再试下去,低氧时间太长,可能导致脑损伤甚至心跳骤停。
怎么办?
是冒险再试一次?还是……
“准备气管切开包!”孙小伟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种无奈。
气管切开,建立外科气道,是最后的选择,但创伤大,风险也高。
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响起。
“孙老师。”
张枫一直站在旁边,屏息凝神地观察着。
孙小伟抬起头,目光带着询问和被打断的不悦:“什么事?”
“孙老师,我能不能……试试?”张枫迎着孙小伟的目光,“我觉得,可以稍微改变一下喉镜的角度和进镜方式。”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都愣住了。
一个刚来第一天的规培生,在主治医生两次尝试失败,甚至准备气管切开的时候,主动请缨?
这小子是胆子太大,还是真有两把刷子?
孙小伟眉头拧得更紧了,审视着张枫。
这小子,上午刚露了一手,现在又来?
他心里本能地有些抗拒。
让一个新人来处理这种困难气道?开什么玩笑!万一出事了,责任谁负?
可是……
看看监护仪上再次缓慢下滑的血氧数字,看看患者紫绀的面容,再想想气管切开的风险和后果……
他的犹豫只持续了几秒钟。
现在不是顾及面子的时候,病人危在旦夕!
而且,这小子上午的表现,确实不像个一般的菜鸟。
“你确定?”孙小伟盯着张枫的眼睛,沉声问道。
“我试试看。”张枫没有说大话,但语气里的自信却感染了孙小伟。
“我之前……对困难气道的处理看过一些资料,也模拟练习过。”
这话半真半假,他确实看过资料,但真正的底气,来源于脑海中“绝顶诊断术”系统刚刚给出的最优插管路径和角度提示。
孙小伟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
“好!你来!”他让开了位置,“快!氧饱和度又掉到83%了!”
时间紧迫!
张枫迅速上前,接过护士递来的弯型喉镜。
他没有立刻插入,而是先调整了一下患者的头位,比刚才孙小伟摆的“嗅花位”稍微抬高了一点点头部。
同时让护士帮忙,轻轻将患者的下颌向上、向前托起。
这个细微的调整,是系统提示的关键。
然后,他深吸一口气,稳稳地持镜,左手拇指和食指轻轻拨开患者的口唇。
将喉镜片从右侧口角置入,避开牙齿,缓慢地将舌体推向左侧。
他的动作流畅而精准,没有丝毫多余的抖动。
不像新手,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
镜片沿着舌根深入,轻轻挑起会厌。
“看到了!”
张枫低声说了一句。
在他的视野里,那个刚才让孙小伟束手无策、若隐若现的声门结构,此刻清晰地暴露了出来!
两条白色的声带,呈现出“V”字形,中间是气管的入口。
就是现在!
他右手拿起早已准备好的气管导管,看准时机,动作轻柔而迅速地将导管尖端送过声门。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拔出镜芯,气囊充气!”张枫立刻下令。
护士赶紧照做。
“接球囊,听诊!”
张枫拿起听诊器,先听双肺呼吸音。
清晰对称!
再听胃区。
没有气过水声!
“接呼吸机!”
护士迅速将呼吸机管路连接到气管导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