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功成佛居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己;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己。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 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都知道什么样子才可以称得上美的时候,也就知 道了什么是丑;都知道什么样子称得上善的时候,也就明 白了不善的定义。

因此,实有和虚无相伴而生,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 长与短通过互相比较而得以显现,高与低互相依靠而存 在,单音与复声和鸣而成就曲调,前与后互相追随。

正因为这样,圣人才在处事方面采取了“无为而治”的做法,实施无言的教化方针,任凭万物自然生长。

给万 物生命而不因为这一点将其据为己有,养育万物也不因为 这一点而自恃能力甚高,帮助万物成就自己也不会居功自 傲。

只有身兼功德而不自恃功德,功德才能不散去。

美丑善恶之辩楚地有一宁静村庄,村民们质朴勤劳,过着简单而满足的生活。

村中有两位好友,阿福和阿贵。

阿福生得眉清目秀,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常帮着村里的孤寡老人挑水砍柴,因此备受村民夸赞,大家都言阿福心美面也美,是村里年轻一辈的榜样。

阿贵则其貌不扬,身材矮小,还有些口吃,为此他心中时常自卑,觉得自己事事不如阿福。

一日,村里富户张员外家张灯结彩,原来是张员外的生辰,宴请全村人。

阿福和阿贵一同前往,席间,众人围着阿福,不停地称赞他的善行美德,阿福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只是腼腆地笑着。

阿贵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心中那股酸涩的滋味愈发浓烈,嫉妒的火苗在心底悄然燃起。

这时,一个外乡的落魄书生路过村庄,饥饿难耐,便走进张员外家的宴席乞讨。

阿福见状,毫不犹豫地起身,将自己面前的食物拿给书生,并邀请他一同坐下用餐。

众人见此,对阿福又是一番夸赞,阿福的美名似乎更加响亮了。

阿贵看着阿福的举动,不知为何,心中却涌起一股莫名的愤怒。

他想:“为何他总是能得到众人的喜爱和赞扬,而我却总是被人忽视?”

于是,在书生离开后,阿贵偷偷地跟在后面,趁书生不注意,抢走了他刚刚得到的一点干粮。

书生惊愕地看着阿贵,阿贵却恶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转身跑开了。

然而,阿贵抢了干粮后,内心并未感到丝毫的快乐,反而充满了不安和愧疚。

他独自走到村外的河边,望着潺潺流水,心中十分矛盾。

他想起阿福平日里对自己的友善,想起自己刚才的恶行,不禁自责起来:“我这是怎么了?

阿福帮助他人,心中坦然,而我却因为嫉妒做出这等恶事。”

正在阿贵陷入深深的自责时,一位路过的老者看到了他满脸的愁容,便上前询问。

阿贵将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老者,老者听后,微微一笑,说道:“孩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当人们都只知道去追求表面的美和善,并将其视为绝对的标准时,就会产生丑恶和不善的行为。

你因为嫉妒阿福得到的赞美,而做出了错事,但你现在能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这便是善的开始。

美与丑、善与恶并非是绝对固定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就如同这河水,有清澈之时,亦有浑浊之刻,关键在于其源头和流动的方向。

你应从内心去寻找真正的善,而不是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

阿贵听了老者的话,若有所思,心中渐渐明朗起来。

他决定回去向书生道歉,并向阿福坦白自己的过错。

当他回到村里,找到书生和阿福,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悔意时,书生宽容地原谅了他,阿福也并未责怪他,反而鼓励他以后要一起多做善事。

从此,阿贵不再嫉妒阿福,而是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习阿福的善良和正首。

村民们也看到了阿贵的改变,开始接纳并赞赏他。

而阿福和阿贵的故事,也在村里流传开来,成为村民们教育子女关于美丑善恶的生动事例,让大家明白了在生活中不应只追逐外在的名声和荣耀,而应从内心深处去践行真正的善与美,遵循自然的平衡之道,不被世俗的标准所左右,方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