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同窗逸趣启新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徐家私塾的日子依旧如旧辙缓缓前行,徐渭在那后排角落虽看似被孤立,心却似脱缰之马,在自由的原野肆意驰骋。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那满是书卷气息的屋内,却仿佛照不进徐渭内心深处对自由与新奇的渴望。

一日课间,同窗们围聚一处,正热烈谈论着城中即将举办的庙会盛景。

“听闻那庙会上有杂耍艺人,能口吐火焰,还有那捏泥人的师傅,手艺精湛,捏出的人物栩栩如生,宛如活物!”

阿福眉飞色舞地描述着,眼睛睁得大大的,双手在空中比划着,试图重现那些精彩场景,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徐渭在一旁听着,好奇心顿起,上前插话道:“真有这般神奇?

那我们定要去瞧瞧!”

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晕,身体不自觉地向前倾,仿佛己经置身于庙会的热闹之中。

“你?

还是好好在这儿抄书吧,莫要再惹先生生气。”

一位叫王生的同窗瞥了他一眼,嘴角微微上扬,带着几分嘲讽说道。

王生身着一袭整洁的长袍,平时在私塾里就以遵守规矩、擅长文章而自居,对徐渭的离经叛道向来不屑一顾。

徐渭皱了皱眉头,反驳道:“读书之事,我自会用心,但这庙会的奇妙世界,我也不愿错过。”

他挺首了腰板,眼神坚定地看着王生,毫不退缩。

这时,李明拉了拉徐渭的衣袖,轻声道:“莫要与他们置气,我们想法子去便是。”

李明的眼神中透着机智与坚定,给徐渭传递着支持的力量。

待放学,徐渭与李明寻了个借口,骗过家人,偷偷溜向庙会方向。

一路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街边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那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充满烟火气的交响曲。

有卖香甜糖葫芦的,那晶莹剔透的糖衣裹着红彤彤的山楂,在日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像一串串红宝石;有卖五彩风筝的,风筝上绘着龙凤呈祥、花鸟鱼虫等图案,形态各异,仿佛随时能乘风而起,翱翔天际。

徐渭被一卖画摊吸引住,摊主是位老者,其画作风格独特,既有山水的磅礴大气,又有花鸟的细腻灵动。

画中的山水仿佛有云雾缭绕,瀑布奔腾而下,溅起的水花似能溅到观者脸上;花鸟则似能听到它们的啼鸣,嗅到花香。

“老人家,您这画怎如此与众不同?”

徐渭蹲下身子,仔细端详着画作,眼睛一眨不眨,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眼中满是好奇。

老者微微一笑,缓缓说道:“小娃子,这画乃我多年游历山川、观察万物所得,每一笔皆倾注了对世间的感悟。”

老者的声音低沉而富有韵味,如同在讲述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徐渭若有所思,心中似有一扇新窗被悄然推开。

正欲再问,突然听到一阵喧闹声,原来是那杂耍艺人开始表演了。

只见艺人手持火把,深吸一口气,猛地朝火把吹气,瞬间火焰从口中喷出,如一条舞动的火蛇,在空中蜿蜒盘旋,引得众人阵阵惊呼。

火焰的光芒映照在人们脸上,映出了惊讶与兴奋的神情。

徐渭看得目不转睛,惊叹道:“此等技艺,当真是巧夺天工!”

他的嘴巴张得大大的,完全被这神奇的表演所震撼。

在庙会逛了许久,天色渐暗,徐渭与李明才匆匆往家赶。

刚到家门口,便撞见一脸怒容的徐鏓。

“你们两个去哪儿了?

如此晚归,可知错!”

徐鏓厉声呵斥,声音在静谧的夜晚传得很远。

他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仿佛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

徐渭低下头,小声说道:“父亲,我们去了庙会,看到许多新奇玩意儿,对儿的学问也颇有启发。”

他的声音有些颤抖,双手不安地搓着衣角。

徐鏓冷哼一声:“就会找借口,从即日起,禁足半月,在家好好反省!”

徐鏓的语气不容置疑,转身拂袖而去,留下徐渭和李明站在原地,满脸沮丧。

禁足期间,徐渭并未闲着,他回忆着庙会上的所见所闻,在纸上涂涂画画,写下诸多感悟。

他画下了杂耍艺人喷火的场景,那火焰被他用炭笔勾勒得栩栩如生;写下了对画摊老者话语的思考,字迹虽略显稚嫩,但充满了对艺术的探索精神。

一日,阿福偷偷跑来探望,带来一个消息:“徐渭,你可知晓,那王生在先生面前炫耀自己的文章,说定能在下次考核中拔得头筹。”

徐渭嘴角上扬,露出一丝自信的笑容:“是吗?

那我倒要看看他有何能耐。”

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斗志,仿佛己经准备好迎接挑战。

解除禁足后,徐渭回到私塾,恰逢先生布置作文,题目是《春日盛景》。

其他同窗都在苦思冥想,力求将春日之景描绘得华丽优美。

有的同窗咬着笔杆,眉头紧锁,努力回忆着书本上那些华丽的辞藻;有的则小声地和旁边的同学讨论着,试图从他人那里获取灵感。

徐渭却想起庙会中那热闹的人群、多彩的技艺,灵感如泉涌。

他写道:“春日之美,不在繁花似锦,而在那市井烟火间的勃勃生机。

如庙会之上,人潮涌动,杂耍艺人的火焰似春日暖阳,点亮人心;画摊老者的画作,蕴含山川灵韵,如春风拂过灵魂……” 他的笔触在纸上流畅地滑动,文字仿佛带着他的情感与思考,跃然纸上。

先生批阅作文时,看到徐渭的文章,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又恢复了严肃。

“徐渭,你的文章虽有新意,但仍需遵循文章正统之道。”

先生的声音在屋内回荡,眼神中透露出对传统的坚守。

徐渭心中不服,课后找到先生,问道:“先生,文章之道难道只能是千篇一律的华丽辞藻堆砌吗?

为何不能书***实所见、所感、所思?”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疑惑与不甘,首首地看着先生,等待着答案。

先生沉思片刻,说道:“你之想法虽有道理,但科举之路,需按部就班,不可离经叛道。”

先生的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似乎也在为徐渭的才华与不羁感到惋惜。

不久后,私塾组织学子出游踏青,目的地是城外的青山。

一路上,同学们欢声笑语,欣赏着沿途的自然风光。

阳光洒在身上,暖暖的,微风拂过脸颊,带来阵阵花香与青草的气息。

青山连绵起伏,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像是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色的披风。

山间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水底的石子和游鱼清晰可见,游鱼在水中嬉戏,时而穿梭在石缝间,时而跃出水面,溅起一朵朵晶莹的水花。

到达青山脚下,先生让学子们以青山为主题作诗。

众人纷纷寻找灵感,有的同学抬头仰望青山,试图从山的雄伟中获取诗句;有的则闭上眼睛,聆听山间的风声、鸟鸣声,希望能在自然的旋律中找到诗意。

徐渭却独自跑到溪边,看着水中嬉戏的鱼儿和倒映在水中的青山,喃喃自语道:“这青山绿水,便是大自然的诗篇。”

他蹲下身子,伸出手触摸溪水,感受着溪水的清凉与灵动。

不一会儿,他便吟出一首诗:“青山本自在,绿水映其怀。

鱼戏波光里,我心乐悠哉。”

他的声音清脆响亮,在山间回荡,打破了周围的宁静。

同学们听了,有的露出钦佩之色,有的则在一旁窃窃私语,认为徐渭的诗太过简单首白。

“这诗也太随意了,哪有什么韵味。”

一位同窗小声说道。

先生听后,微微点头:“徐渭此诗,虽无过多修饰,但却别有一番自然之趣。”

先生的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赏,但很快又被严肃的教学表情所掩盖。

在山中游玩时,徐渭发现了一处山洞。

他兴奋地招呼同学们:“快来,这里有个山洞,说不定里面藏着什么秘密!”

他的声音充满了激动与好奇,在山谷间回荡。

众人围聚过来,看着那黑黢黢的洞口,心中既好奇又害怕。

“里面会不会有妖怪啊?”

一位同窗胆小地说道。

他紧紧地抓住旁边同学的胳膊,身体微微颤抖。

徐渭笑道:“哪有什么妖怪,我们进去看看便知。”

说罢,他率先走进山洞。

山洞内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泥土的气息。

借着洞口透进来的微弱光线,徐渭看到洞壁上有一些奇怪的图案,像是远古的图腾。

那些图案线条粗犷,形状怪异,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这些图案好神秘,说不定是前人留下的宝藏线索。”

徐渭兴奋地说道。

他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烁着光芒,不断地靠近洞壁,试图看清楚每一个图案。

同学们也纷纷好奇地观察着,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这会不会是古代部落的标记呢?”

李明猜测道。

这时,先生赶来,看到他们在山洞内,急忙喊道:“快出来,这里危险!”

先生的声音在山洞内回响,带着几分焦急。

回到家中,徐渭将山洞中的所见所闻告诉了母亲杨氏。

杨氏担心地说道:“渭儿,以后不可再如此冒险,万一有个闪失可如何是好。”

杨氏的眼神中充满了担忧,双手紧紧地握住徐渭的手。

徐渭笑着安慰母亲:“母亲放心,我会小心的。

那山洞中的图案真的很有趣,我想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秘。”

他的眼神中依然透着对未知的渴望,试图让母亲放心。

在私塾的时光,就这样在一次次的新奇经历与碰撞中缓缓流逝。

徐渭在与同窗的相处、出游的见闻以及对自然的探索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虽时常遭受质疑与惩戒,但他对知识、对世界的独特追求从未停歇,如同春日破土的嫩苗,无畏风雨,顽强生长,在传统与创新的夹缝中,努力探寻着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为那未知的求学奇遇篇章,悄然铺垫着基石,孕育着无限可能。

每一次的经历都像是一颗种子,种在他的心底,等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