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对劲。
这触感,和我修复过的上百件明清黄花梨器物都不同。
过于温润了,甚至带着一丝……活气?
我叫苏晴,一个半吊子古籍修复师,守着爷爷留下来的小工作室“继古斋”,在寸土寸金的京州市勉强糊口。
这只笔筒是半个月前一个远房姨婆去世,我作为八竿子打不着的晚辈去吊唁时,被硬塞过来的“遗物”。
据说是她年轻时从旧货市场淘来的,一直当个普通摆设。
当时工作室正欠着三个月房租,我看着这只灰扑扑、包浆浑浊、还带着几道明显裂痕的笔筒,心里盘算的是修复好了能卖几个钱,解燃眉之急。
可现在,这异样的触感让我停下了所有动作。
我把它举到窗前,午后的阳光透过老式木格窗,给笔筒镀上一层暖光。
木质纹理是典型的明代海南黄花梨“鬼脸”,线条流畅,却在某个不显眼的侧面,有一处极细微的接缝。
不是裂纹,是……接缝。
心脏猛地收紧。
古人藏东西的花样,可比现代人多得多。
2 秘卷惊现我屏住呼吸,拿出最小号的探针,沿着那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缝隙轻轻探入。
触感坚硬,但似乎……可以活动。
难道是机括?
我压下心头的狂跳,放下探针,开始仔细观察笔筒的纹路和结构。
古人的技巧往往与器物本身的形态融为一体,利用视觉错觉或是天然纹理作为掩护。
足足半个小时,我就像个拿着魔方的傻子,对着这笔筒翻来覆去。
直到我的指尖无意中按压在笔筒底部一个不起眼的“鬼脸”图案的“眼睛”上,同时轻轻旋转了笔筒的上缘。
“咔哒。”
一声极其轻微的脆响,如同冰面裂开细纹。
我感到笔筒侧面那条细缝微微张开了一丝。
有戏!
我小心翼翼地用指甲尖一点点抠开那条缝隙。
里面露出的不是木头,而是一种……暗沉的、带着特殊光泽的材质。
像是……丝绸?
但又异常坚韧。
肾上腺素开始飙升。
我用镊子,极其缓慢地,从那狭窄的缝隙里往外抽。
触感越来越清晰,那是一卷被卷得极细的……东西。
等它完全暴露在空气中,我才看清,那是一卷薄如蝉翼的暗黄色绢布。
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