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实验室里的深夜火花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搬家那天飘着细雨。

陈默拖着行李箱站在302室门口,指腹在密码锁上停顿两秒——190521,他猜测是林浅的生日,却不知这组数字是她父亲忌日与母亲生日的组合。

开门瞬间,扑面而来的是清冽的薄荷香,混着若有若无的松节油气息,玄关处的男士拖鞋被移到了最左边,鞋尖齐齐朝着瓷砖缝里的银杏叶图案。

“放门口就行。”

林浅从工作室探出头,身上换了件洗旧的灰色卫衣,袖口沾着星星点点的石膏粉,“客房衣柜里有备用床单,卫生间储物柜第三层有新牙刷。”

话音未落,门“咔嗒”一声重新关上,留给他一个贴满便签的门板,最显眼的是张黄色纸条:“未经允许进入工作室者,租金翻倍。”

安置好行李己是傍晚。

陈默站在客厅中央,看着餐桌上摆着的玻璃罐,里面整齐码着七张便签,分别写着“周一倒垃圾”“周三擦地板”“周五洗厨房滤网”。

他的视线掠过书架上那本《再生材料应用手册》,想起昨天在公司搜索的再生塑料颗粒参数,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裤兜里的U盘——里面存着他偷偷做的材料替代方案。

凌晨十二点,冰箱压缩机的嗡鸣突然被重物碰撞声打破。

陈默从设计稿里抬头,看见林浅穿着拖鞋冲向厨房,卫衣口袋里露出半张皱巴巴的图纸,边角印着“竹纤维承重测试失败”的红章。

他犹豫片刻,抓起沙发上的外套跟了上去。

工作室门虚掩着,暖黄色的落地灯照亮了满地狼藉:3D打印的建筑模型歪在工作台上,底座处的竹纤维支架断裂成三截,旁边摆着七个标注着不同日期的培养皿,培养液颜色从浅绿逐渐加深成墨色。

林浅正对着电脑屏幕咬嘴唇,指节在键盘上敲出急促的节奏,屏幕上的成本核算表红得刺眼。

“需要帮忙吗?”

陈默敲了敲门框,声音放得很轻。

林浅猛地回头,眼中闪过戒备:“谁让你进来的?”

看见他手里攥着的图纸——正是昨天被她塞进沙发缝的那张改良方案,语气稍微缓和,“你怎么……”“我大学毕设做过类似的承重结构。”

陈默盯着断裂的支架,想起自己当年用再生塑料颗粒做的模型,在答辩现场轰然倒塌的场景,“竹纤维韧性够,但耐潮性差,尤其是梅雨季节,承重系数会下降17%。”

林浅的睫毛颤了颤:“你怎么知道?”

“看培养皿的变色程度。”

他指着从左到右的第七个培养皿,“这是模拟潮湿环境的测试吧?

第三天开始,纤维结构就出现细微裂痕了。”

空气里弥漫着松节油的味道。

林浅突然转身翻找文件柜,抽出一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本,翻到夹着银杏叶书签的那页:“我试过在竹纤维里加入5%的亚麻纤维,但成本增加了22%,客户根本不肯接受。”

陈默接过笔记本,指尖划过她画满公式的改良方案。

她的字迹工整得像是打印体,每个材料配比旁边都标注着测试日期,最新的那页停在“2025.5.14 再生塑料颗粒可行性分析”,却被红笔重重划掉。

“为什么不用再生塑料做基底?”

他指着笔记本上被划掉的部分,“加入10%的竹纤维增强韧性,再混入5%的海藻酸钠,既能降低成本,又能保持环保特性。”

林浅的瞳孔微微放大:“海藻酸钠?

我试过,但凝固时间太长,根本赶不上施工进度。”

“可以加微量的氯化钙催化剂。”

陈默翻开自己的手机备忘录,里面存着大学时做的材料配比表,“我们当时试过0.3%的比例,凝固时间能缩短到45分钟,而且抗压强度能提升15%。”

工作室的挂钟指向凌晨一点。

林浅突然转身打开实验柜,取出几个玻璃烧杯:“有现成的材料,敢不敢试试?”

接下来的三个小时,烧杯碰撞声与打印机的嗡鸣交织成夜曲。

陈默盯着培养箱里逐渐成型的再生塑料基底,看着林浅用移液枪精准地滴入海藻酸钠溶液,手腕上的银杏叶手链在灯光下泛着微光。

当她第无数次调整显微镜焦距时,他注意到她眼下的青黑比自己更重,却依然固执地盯着载玻片。

“成了!”

林浅突然首起身子,培养箱里的样品呈现出均匀的浅灰色,用指甲轻划表面,能看见细密的竹纤维纹理,“承重测试呢?

快!”

陈默将样品固定在压力测试仪上,指针开始缓慢转动。

当数值跳到800N时,样品边缘出现细小裂纹,林浅的呼吸几乎停滞;首到指针停在1200N,裂纹不再扩大,她突然笑了——那是陈默第一次看见她的笑容,像春雪初融,带着令人惊艳的暖意。

“比纯竹纤维提升了40%!”

她抓起计算器快速敲打,“成本却降低了18%,加上催化剂的费用,总成本还能再压5%!”

凌晨西点,两人坐在工作室地板上,面前摆着冷掉的速溶咖啡。

林浅抱着膝盖,卫衣袖口滑下,露出小臂上的烫疤——比他想象中更大,蜿蜒着爬上肘弯。

“大学时在实验室炸了烧杯。”

她顺着他的视线低头,指尖摩挲着疤痕,“导师说我太偏执,总想着用完全环保的材料,连实验服都要选可降解的。”

陈默想起自己的毕设事故:“我当时为了证明再生塑料的可行性,擅自改了导师的方案,结果模型塌了。

后来才知道,他是怕我毕设失败找不到工作,才坚持用更稳定的传统材料。”

“所以你就放弃了?”

林浅的声音很轻,却像根细针扎进他心里。

“没有。”

他盯着咖啡杯里的倒影,“只是学会了妥协,在星禾广告改了八版提案,连‘环保科技’的字距都要听客户的。”

工作室的灯光在凌晨显得格外温柔。

林浅突然起身翻找书架,抽出一本《可持续设计前沿》,里面夹着她的工作证:“林浅,浅禾设计工作室主理人,成立三年,客户流失率60%,全靠接零散的室内设计订单苟延残喘。”

陈默接过工作证,看见发证日期是2022年5月21日——和密码锁的后西位相同。

他突然明白,这个数字对她来说,不仅是日期,更是梦想的起点。

“明天去建材市场买材料。”

林浅指着桌上的样品,“如果测试通过,就能去谈那个滨江公寓的项目了。”

她顿了顿,耳尖微微发红,“今天的事……谢谢你。”

晨光从百叶窗的缝隙里钻进来,在她发梢镀上金边。

陈默看着她收拾实验器材的背影,突然发现她卫衣背后印着行小字:“愿每片落叶,都能成为建筑的骨骼。”

那是他大学时看过的环保口号,没想到会在这个冷面女房东的衣服上看见。

离开工作室前,林浅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张便签,用马克笔在“未经允许进入工作室者,租金翻倍”下面加了行小字:“陈默除外”。

她迅速贴在门板上,指尖在“除外”两个字上停顿两秒,耳尖的红色蔓延到了脸颊。

第二天清晨,陈默在餐桌上发现了新的便签:“周六上午十点,建材市场见。”

旁边摆着杯温热的黑咖啡,杯壁上用奶油画着个歪歪扭扭的建筑模型——那是他们昨夜成功的样品。

地铁七号线的冷风吹着他的衣角,陈默摸着口袋里的材料配比表,想起林浅在实验室说的话:“如果这个项目谈成,就能买台新的3D打印机了。”

他忽然意识到,这个总把自己裹在冷硬外壳里的女设计师,心里藏着比任何人都炽热的梦想,而他或许能成为那个帮她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人。

只是此刻的他不知道,当他们在建材市场为再生塑料颗粒的价格据理力争时,星禾广告的创意总监正拿着他电脑里的材料方案大发雷霆:“陈默!

谁让你擅自改客户的材料要求?

你是不是不想干了?”

而在浅禾工作室里,林浅对着新打印的样品露出微笑,却没注意到培养箱角落的标签:“2025.5.15 陈默改良方案”。

两个在现实中挣扎的灵魂,正因为对环保设计的执着,渐渐靠近彼此的世界,而等待他们的,既有实验室里的火花,也有职场上的暴风雨。

第二章延续了第一章的冷色调相遇,通过实验室场景展现两人专业上的契合与性格上的互补。

重点刻画了林浅外冷内热的反差萌,以及陈默在妥协与坚持之间的挣扎。

结尾埋下职场危机伏笔,为第三章的谣言风波做铺垫,同时通过细节(便签修改、卫衣标语)深化人物设定,确保上下文逻辑紧密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