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他再度恢复清明,却发现自己置身于雕梁画栋的华丽宫殿之中,周围奴仆环绕,皆身着古装,眼神敬畏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还未等他开口询问,一位老仆便匆匆上前,低声道:“太子殿下,您今儿个可把陛下气得不轻,您怎的又在朝堂之上胡言乱语,与内阁诸位大臣起了那般激烈的争执。”
秦小凯瞬间意识到,自己竟穿越重生成为了大唐的太子,只是这太子似乎声名狼藉,是个昏庸之人。
他努力镇定心神,让老仆退下,自己则独自坐在榻上,梳理着原主混乱的记忆。
如今的大唐,看似盛世繁华,实则暗流涌动。
内阁权势滔天,把控朝政,官员升迁、政令施行皆出自其手,而原主沉迷酒色,荒废学业政务,时常在朝堂上闹出笑话,令皇帝失望透顶,也让忠君爱国之士暗自叹息。
秦小凯深知,若想在这大唐生存并改变命运,必须先从内阁手中夺回权力。
可如今他势单力薄,又背负着昏庸之名,谈何容易?
但他并不气馁,凭借着前世的学识与智慧,他决定先蛰伏,暗中了解局势,寻找内阁的破绽。
接下来的日子里,秦小凯不再流连于声色犬马。
他每日早早起身,在书房中研读经史子集、治国方略,还时常向朝中几位清流忠臣请教,令众人皆大为惊讶,只以为太子突然转性。
同时,他悄悄安排亲信之人,探查内阁官员的一举一动,从他们的日常起居到官场往来,皆详细记录。
一日,秦小凯听闻内阁几位大臣将于城郊的一处别苑秘密***。
他心生一计,乔装打扮一番,带着自己最为信任的侍卫,悄悄潜至别苑附近。
凭借着山林的掩护,他们靠近别苑,透过窗棂的缝隙向内窥视。
只见屋内内阁大臣们围坐一桌,桌上摆满珍馐美酒,他们正商讨着如何进一步架空皇帝,将更多的赋税纳入自己囊中,全然不顾百姓死活与大唐的未来。
秦小凯心中怒火中烧,却也暗自庆幸终于抓住了内阁的把柄。
他不动声色地返回东宫,将所见所闻详细记录,又附上自己的分析与应对之策,准备找个合适的时机呈给皇帝。
然而,他明白,这只是他与内阁斗争的开端,前路必定荆棘密布,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但他眼神坚定,既有对权力的渴望,更有对大唐命运的担当,他要在这大唐历史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哪怕困难重重,也绝不退缩。
回到东宫后,秦小凯深知这份证据虽然关键,但还不足以彻底扳倒内阁。
他开始谋划如何进一步扩大优势,一方面,他利用自己太子的身份,以关心民生为由,下令东宫属官深入民间,详细勘察各地的实际情况,包括农田水利、商业发展以及百姓赋税负担等,收集内阁执政不力导致民不聊生的更多实证;另一方面,他在宫廷内外散布消息,暗示朝堂之上有奸臣当道,蒙蔽圣听,意图引起皇帝对内阁的猜疑以及朝中清流势力的警觉。
在这个过程中,秦小凯也遭遇了诸多阻碍。
内阁察觉到太子的异动后,开始对他进行反击。
他们买通了东宫的一些侍从,试图在秦小凯的饮食中下毒,幸好秦小凯早有防备,凭借着前世的医学知识和身边忠诚侍卫的保护,一次次化险为夷。
同时,内阁还在皇帝面前污蔑秦小凯,称其结党营私,意图不轨,好在皇帝并未完全听信,只是对秦小凯的行为也有所警觉,派人前来东宫警告。
面对这些困境,秦小凯没有慌乱。
他先是不动声色地清除了东宫内部的叛徒,然后亲自进宫面圣,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和对大唐江山的忧虑。
他言辞恳切地说道:“父皇,儿臣近日深感大唐危机西伏,虽儿臣往日荒唐,但如今己幡然醒悟,只愿为父皇分忧,为大唐社稷谋福,绝无半分僭越之心。”
皇帝看着眼前焕然一新的太子,心中虽有疑虑,但也暗暗期待他能有所作为。
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秦小凯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巧妙地提及了一些民间疾苦以及朝政弊端,同时暗示这些问题皆与内阁的专权有关。
他的言论引起了在场一些忠臣的共鸣,也让皇帝陷入了沉思。
宴会结束后,皇帝单独召见了秦小凯,询问他可有解决之策。
秦小凯趁机呈上了自己精心整理的关于内阁罪行的证据以及一份详细的改革计划。
他目光坚定地说:“父皇,儿臣愿为大唐肝脑涂地,此乃儿臣的一些浅见,还请父皇定夺。”
皇帝接过奏疏,开始认真审视起来,而秦小凯则在一旁静静等待,他知道,自己与内阁的这场生死较量,即将迎来一个关键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