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抵押知识换银两,刻印未来赌阳寿
心道:"太慢了。
按这个速度,凑够五千两要猴年马月。
"系统提示音在耳畔炸响时,他正对着墙上画满活字印刷流程的树皮图纸出神,那是用炭笔歪歪扭扭勾勒的流水线草图,从刻模、排版到装订,每个环节都标着密密麻麻的数字。
“检测到宿主启动资金需求,可提供‘知识抵押贷’。”
机械音带着金属摩擦般的冷硬,“抵押品:宿主现代‘市场营销学’专业核心记忆,借贷额度:纹银一百两。
还款周期:十日,利息:本金翻倍。
逾期未还,启动记忆清零程序。”
李怀林的脑瓜子一蒙。
那些在大学课堂上熬夜背过的4P理论、消费者行为模型,此刻正像走马灯般在脑海里闪现。
他清楚地记得毕业答辩时,自己曾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过互联网创业项目,而现在这些知识即将成为换取启动资金的筹码。
“系统,”他哑着嗓子开口,枯枝般的手指掐进掌心,“能不能换别的抵押?
比如……未来的收益分成?”
“宿主无固定资产、无信用背书,”机械音毫无波动,“仅接受可量化的记忆资产抵押。
温馨提示:距首次资费逾期还剩二十二日,当前资产换算成纹银不足二两。”
墙角的老鼠窸窣作响。
李怀林望着这些天攒下的一千八百文,换成银两不过一两八钱,这其中还包含着张子墨的工钱。
城南的当铺老板昨天开价一百两要盘下活字技术,被他咬牙拒绝了。
他知道,一旦有了自己的铺子,能印的就不止是科举范文,还有账本、医书、农经……甚至可以垄断整个宁江府的纸张印刷。
“抵押范围具体是哪些?”
他忽然想起什么,“总不能把我学过的所有东西都拿走吧?”
“限定于‘市场营销学’本科阶段核心课程,不包含通识教育及课外知识。”
系统顿了顿,像是在检索数据库,“包括但不限于:市场调研方法论、定价策略模型、渠道管理实务、促销活动设计……”“够了!”
李怀林猛地站起来,腰间的老骨头发出不堪重负的脆响。
他盯着香案上张子墨新刻的“活字坊”木牌,想起那孩子昨天说“等攒够钱,咱们就租下西街那间带阁楼的铺子”时眼里的光。
如果现在不赌一把,二十二天后系统启动的痛觉回溯,可能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答应。”
他闭上眼睛,任由冷汗顺着皱纹纵横的脸滑落,“但我要先看到银子。”
“借贷协议即刻生效。”
机械音突然变得轻快,像是完成了一笔划算的交易,“宿主将在三分钟后失去相关记忆,请注意查收钱庄票据。”
李怀林感到太阳穴被猛地刺入一根冰锥,海量的公式、案例、术语像退潮般从脑海中流失。
他踉跄着扶住香案,看见大学课本的封面在眼前模糊成碎片。
《消费者心理学》的彩色插图、《广告创意学》的课堂笔记,还有毕业时和导师的合影,都在记忆的深渊里下沉。
最后残留的,是临考前夜在宿舍走廊背诵的定价策略口诀:“成本加成看供需,渗透撇脂分阶段……”当他再次睁开眼时,手心里躺着一张盖着“大通钱庄”红印的一百两银票,边角还带着新鲜的墨香。
门外传来打更声,子时三刻。
他摸了摸额头,那些关于市场定位、竞品分析的知识,此刻竟像从未学过般陌生。
两日后晌午,西街最热闹的地段,“活字坊”的枣木招牌被缓缓挂起。
李怀林站在铺子里,看着张子墨指挥几个雇来的刻字匠搬运木料,忽然发现自己想不起“租赁谈判时如何压低租金”的具体技巧。
那些曾经烂熟于心的议价策略,此刻只剩下模糊的影子。
“李叔,您看这排版台的高度合适吗?”
张子墨擦着汗跑过来,怀里抱着新刻的字模。
李怀林怔了怔,本能地伸手比划:“再垫高两寸,匠人刻字时不用总弯腰。”
这个动作让他突然想起,自己在现代曾帮室友设计过电脑桌的人体工学高度。
幸好,这些生活经验没被抽走。
从当铺老板那兑换的五百两纹银很快变成了活字模、雕版刀、松烟墨和十几卷桑皮纸。
李怀林站在堆满木料的后院,忽然意识到:失去的专业知识,正被另一种生存本能替代。
那些在系统压力下逼出来的随机应变,那些用现代常识拼凑的商业首觉,或许才是在这个时代真正的“生存技能”。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李怀林揉了揉太阳穴。
失去专业知识的头痛还在隐隐作痛,但更让他不安的是系统这次展现的“知识抵押”功能,是否意味着未来每一次借贷,都要拿记忆做筹码?
而当所有现代知识都被抽干后,他还能靠什么在这个世界活下去?
夜风卷起铺子里的一张活字排版图,纸张边缘写着他今早刚教给工匠的“标准化字模尺寸”。
李怀林弯腰捡起,忽然发现自己竟想不起“标准化”这个概念是何时学来的。
或许,有些刻在骨子里的思维方式,是系统也无法夺走的。
他望向窗外,破庙的方向隐在朦胧的夜色里。
曾经以为最宝贵的大学知识,此刻正在记忆中逐渐褪色,而真正重要的,是无论何时都不放弃的破局之心。
就像手中这枚刻着“活字”的梨木字模,只要还能在纸上印下痕迹,就有翻盘的希望。
系统提示音突然响起:“检测到宿主启动商业扩张,特别提醒:每抵押一次专业记忆,宿主现代身份认知将削弱10%。
当认知度低于30%,将触发‘身份融合程序’。”
李怀林猛地捏紧字模,木屑扎进掌心,“你放心,这种借贷永远只有一次。”
他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变成这个世界的“李郎中”“李老板”。
但此刻,他只能往前冲。
为了二十天后的阳寿,也为了在这个陌生世界里,给自己挣出一条活路。
活字坊的油灯一首亮到天明,映着两个忙碌的身影。
刻刀在木头上沙沙作响,像在雕刻着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