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颠道人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蒙山深处有洞府,名曰“玄雾窟”,相传乃古仙修真之地。

窟中石壁生苔如篆文,洞底寒泉涌若星斗。

三十年前,一少年负剑独行至此,见洞外有白猿捧桃献于青袍老者,老者鹤发童颜,目似电炬。

少年跪拜求道,老者抚其顶曰:“尔乃前世谪仙,尘缘未断,须历三劫方可归位。”

遂授以《煮石经》《幻形诀》。

少年栖身蒙山寺,日采灵草为食,夜观星斗参玄。

初时饥肠辘辘,按经文煮石,石竟化粥,清香扑鼻;偶试幻形术,枯枝立变苍虬,惊得山鸟西散。

十年后,洞中寒泉忽生紫莲,老者再现,笑曰:“尘劫将至,勿忘‘天道如秤,戏恶惩贪’八字。”

言毕驾鹤而去,空留云霭缭绕。

又过二十年,少年身渐佝偻,貌若癫狂,人皆呼为“颠道人”。

其行踪飘忽,或隐寺中诵经,或现市集乞食,歌哭无常,莫测深浅。

重阳那日,赵员外携锦轿华盖,登临宴饮。

酒酣之际,轿队碾过山径,惊起满地枯蝶。

颠道人倚寺门窥见,忽披一领破衲,手擎黄绸残伞,跣足踏落叶,学帝王仪仗呼喝。

赵员外大怒,命家丁毁伞逐人。

家丁群如狼扑至,颠道人赤足疾遁,弃伞于乱石间。

伞绸碎屑倏化鹰隼,翅展如玄铁,唳声裂云;伞柄坠地,霎时扭作赤鳞巨蟒,鳞甲间隐现“业火焚心”西字咒文。

护院王三挥刀斩蟒,却被蟒尾卷吞。

轿队溃散,赵员外踉跄逃至三里外,面如死灰。

次日,仆役返寺探察,见古槐中空,王三尸身倒栽其中。

众人劈树救尸,待木裂人出,王三早己气绝。

自此方知,颠道人衲衣内藏玄机:袖中常揣一枚“遁影符”,遇险时踏符化烟遁形;腰间葫芦非酒,乃“涤尘露”,滴一滴可令浊心显原形。

他夜宿山崖,常与山魈论道,驯野狐为伴,煮石时以松枝代薪——那松枝取自千年古松,燃时烟如篆文,聚成“善恶终有报”五字。

有胆大村妪曾见其煮石毕,将米粒撒向山涧,喃喃念咒。

须臾,涧水竟涌起百十病鱼,食米后鳞愈尾健,游向深潭。

妪骇问其故,道人笑答:“石髓可医人心,米粒能救性命,红尘浊世,何处不需此术?”

自此,蒙山夜半常闻松涛间有诵经声,若远若近,似梵似咒。

有樵夫言,曾见古寺残檐下,道人独坐如枯木,身旁石釜蒸腾青烟,竟凝成“善恶”二字悬于虚空。

忽有玄鹤自云中衔一黄符,符上朱砂篆文如泣如诉,道人接符抚掌,大笑声中,身形渐化烟霭,唯余破旧道袍委地,衲上补丁皆成太极图案,隐有金光流转。

数日后,暴雨涤山,那株困过王三的古槐竟吐新芽,枝干裂纹中渗出丹砂,乡人取之入药,病者皆愈。

赵员外宅院却连遭异事:夜有鹰隼啄窗,檐下蟒影游走,终一日,其库银无故化水,流尽沟渠。

众人方悟,颠道人惩恶非止一时,乃布下因果之局,如天道悬秤,报应不爽。

又十年,蒙山忽现“石髓泉”,泉眼如釜,水煮不沸,饮者百病皆消。

乡人立碑曰“癫仙遗泽”,碑阴刻诗云:“煮石烹月隐青山,幻蟒啼鹰警世间。

黄伞破衲烟霞去,留得丹砂照尘寰。”

自此,蒙山香火不绝,常有夜归者见山巅金光如盖,恍若仙驾,而寺中唯余秋风扫叶,石釜寂寂,再无道人踪迹。